實體書店探尋轉型與堅守 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之路+ 查看更多
趁著中秋,喜歡讀書的錢弘道走進了久違的“言幾又書店”。這間面積不大的“網紅書店”坐落在上海市陸家嘴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是上海書店經歷過“閉店潮”後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錢弘道隨便找了個位置坐了下來,書店的四周稀稀落落地擺放著一些前幾年流行的暢銷書,諾大的書店竟沒有幾個顧客,一位穿著得體的小哥前來推銷會員卡,與其寒暄了幾句後,錢弘道才發現,那位自己熟悉的咖啡師不久前已經辭職,聽說是因為書店拖欠了他的工資。
實際上,不止是“言幾又”,隨著疫情和電商的不斷衝擊,中國實體書店產業整體衰落已經成為了資本市場上不爭的事實。據《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在2020年“新冠元年”,全國書店閉店1,573家,較2019年疫情未發生時閉店500多家,閉店數量飆升3倍多。
實體書店經營者走到了時代的“十字路口”,有人向左,有人向右。向左走者選擇了順勢轉型,或與互聯網結合,創建網上商城;或與數字化擁抱,實現數字定製。而向右走者則選擇了堅守“初心”,他們不屑於進行快節奏的“銷書”活動,開店佛系、經營隨意,只為結交三五好友,用書籍鏈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他們的話說:不靠炒作,靠沉澱,希望在百年老屋裡開一間“不買書的書店”。
市場平穩但仍低迷
在“閉店潮”後,中國實體書店市場近段時間略有恢復。據開卷數據顯示,2021年,實體店渠道碼洋規模同比上升4.09%,與2020年降幅33.8%的情況相比已經有所好轉。根據觀研報告網發佈的《中國連鎖書店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未來投資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萬家,受政策拉動影響實體書店傳統賣場升級改造的力度不斷加大,湖北、安徽、雲南、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新疆等省區國有新華書店都投入大量資金,實現了書店環境的改造和功能的提升。
然而與疫情前相比,差距依然較大。“關門和倒閉仍然是圈裡的高頻詞。”在山東省濟南市經營一家小書店的徐偉仁稱,雖然單店年均增長約15%,整體發展情況保持良好態勢,線上平台渠道銷售額保持穩步增長。但經營情況依舊不如2019年理想。
據徐偉仁介紹,他的這家小店在濟南已經開了有10年了,會員卡發的大約有2萬張,但真正借書看的人不足50人。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以這家店為例,我們租金有50萬(人民幣,下同),人工也要50萬,那麼一年的成本就要100萬,也就是說每天要大概7,000元的流水,才能持平。去年冬天,我們每天收入不到1,000元,相當於淨賠。從去年冬天到今年5月份,我已經賠掉了50萬至60萬了”。高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以及光有打卡流量卻沒有盈利模式的困境,成為了當前許多實體書店的共同經營難題。
產業多元轉型成風
低迷的市場之下,轉型勢在必行。在新華書店的網上商城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數字圖書專欄”、“習近平同志地方工作經歷系列圖書”,以及“‘最美人物’系列叢書”、“‘時代楷模’系列叢書”等專題頁面十分醒目,“主題出版”、“中版書房”、“新華優選”、“新華定製”、“新華直播”等服務功能不斷拓展,讓讀者在網上也能享受到和線下門店一樣的服務。據介紹,新華書店網上商城匯集了百萬種圖書、6,000多種文創產品和多種定製服務。新華書店網上商城負責人介紹,新華書店網上商城實現了很多融合,一是線上與線下融合,線下門店與線上商城行銷無縫對接。二是產業與市場融合,通過鏈接出版社、新華書店、圖書館等行業資源,形成出版物生產、營銷融合體。三是文化與技術融合,借助互聯網技術,開發出版物銷售、文創產品定製、線上館配服務等業務。
在上海虹橋品匯天空廣場一層,全國首家數字定製化書店體驗中心,每天都吸引許多市民前來“嘗鮮”。在這裡,讀者閱讀數字版權圖書後可選擇定製印刷服務,30分鐘後就可擁有一本正版實物書籍,看中的圖書“即買、即印、即提”。未來讀者還可以通過線上下單、線下製作購買各類圖書。據悉,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數字定製化書店,通過將印刷與發行融合,實現現場印刷圖書功能及前店後庫的展示交易模式。據中圖公司按需印刷業務負責人介紹,目前向讀者展現的數字出版資源達百萬級。
在北京,一大批聚集著服裝文化、養生文化、茶文化的主題書店集中湧現,讓書店從傳統的以各自賣書的經營模式中解脫出來,通過文化體驗遊戲方式,書店成為了新的熱門打卡地,收割了一波粉絲。
行業堅守者的沉澱
有人轉型升級就有人依舊堅守“初心”。在四川成都玉林街區,一間通體墨綠的書局在今年正式開張。書店門口的落地窗前放了兩把撿來的椅子和一個茶几。透過玻璃窗望進去,是一排排書籍。那是一個屬於書的世界,隱匿在小街樹蔭下,混入周圍靜謐的居民樓裡。這家書局名叫“長野”,據書局創辦者大象(化名)介紹,書局並不以盈利為核心,其更大的意義在於期望它成為濃縮版的社區公共圖書館。在這裡,花139元的“年卡”費用,就可以把這裡當做自己家的書房,隨便看,隨便借。而對於那些喜歡書的人來說,哪怕不買書不消費,也可以隨便看,消磨一天時間。
無獨有偶。在福建省廈門市,也有一間名為“麥浪”的實體書店,被網友評為廈門排名第一的實體書店。據書店負責人伍拾圓(化名)介紹,這家書店誕生不到一年,不做流量,在提供書籍借閱的同時,每周會輪流舉辦免費的電影放映、英語沙龍、書法課等不同文化活動,形成小而緊密的文化社群。此外,他們還設立了一項“閱讀分享計劃”。據他介紹,“閱讀分享計劃”是一項非營利的項目,通過分享參與者的私人藏書提升人們閱讀紙質書的熱情。“所有分享進來的書都會蓋上一個分享章,不售賣,而是以免費借閱的方式進行流通”。
伍拾圓說:“好書店不靠炒作,靠沉澱。麥浪書店的風格,一定是靠互動和摸索逐漸形成的”。他的理想很簡單,那就是希望“閱讀分享計劃”能持續多年,書架能被分享來的書籍漸漸填滿,幾千冊新書也能將逐一拆掉塑封。“從一開始,我就沒想過靠賣書生存,我更願意用分享的方式來讓人們走進來,坐下,讀一本書”伍拾圓說。
而在澳門的塔石廣場,“萬象畫廊書屋”合夥人陳藝文,則始終致力於通過書店令人瞭解到澳門本地文化,並成為大眾喜愛的文創空間。她說:“萬象畫廊書屋作為澳門的實體書店,應要體現出澳門本地的人物故事,以及當下社會正發生的事情”。因此,萬象畫廊書屋會有許多本地的書籍,例如文化局、市政署、基金會發行的本地出版物,以及本地的協會、社團、劇場推出的書籍及雜誌。陳藝文希望萬象畫廊書屋作為一家實體書店,可以發揮到窗口功能,讓人們瞭解到澳門當下發生的事情。
雖然不及那些“向左走”的人風光,但這些“向右走”的堅守者或許更像讀書人,他們的月銷售額往往只有三位數,但這裡儼然已是書籍信仰者的集中地,憑藉著這些信仰者,他們或許可以在紛亂複雜的市場上自成一套商業體系。書店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雖然你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幕劇情,但惟一可以確定的是,作為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實體書店將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