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能產業迎時代發展機遇 料帶動十萬億產業規模+ 查看更多
近日,2022年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氫能分論壇在北京召開。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彭雪海指出,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二次清潔能源,是實現多領域深度清潔脫碳的重要路徑,也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與此同時,氫能發展、氫能安全、氫能技術、液氫研究等一系列行業熱點,也成為了會上重點探討的話題。
近兩年來,隨著國家對氫能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政策、資本及技術不斷賦能各地氫能產業,中國氫能產業正迸發出盎然生機,產業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尤其是在“雙碳”背景下,氫能已成為能源低碳發展和轉型變革的重要產業。
當前,氫能產業在中國已經獲得了長足地發展。比如在山西省呂梁市,氫港園區拔地而起,一排排標有“H2”字樣的加氫裝置有序排列,一輛輛氫能重卡馳騁山間。除呂梁外,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河南5個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建設相繼獲批。
政策驅動下,是氫能市場情況的改觀。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預測,2020年以後中國氫能需求將持續增加,尤其是2030年以後,為達成“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氫能需求量將大增。到2060年,中國氫能年需求將超過1.3億噸。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氫能將納入中國終端能源體系,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中國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帶動形成十萬億級的新興產業。“氫能生產的潛在總市場容量,在2030年底有望翻倍增長”。
氫能經濟發展基本成熟
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主要製備方式包括煤製氫、天然氣製氫、甲醇製氫、工業副產製氫、煉廠氣製氫、焦爐煤氣製氫等。當前,氫能已成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化學能是通過氫氣和氧氣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不依賴化石燃料,主要以化合態形式存在,具有可循環、零排放、可儲能、能源互聯等特點。
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當前中國氫氣產能約每年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是世界第一大產氫國,也是氫能產量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3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製氫有望實現平價,在2060年“碳中和”情境下可再生能源製氫規模有望達到1億噸。近年來,隨著氫能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不斷提速,氫能應用的推廣在持續加快。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介紹,當前中國氫能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的上游是製氫、加氫企業;中游以燃料電池企業為主;下游則多集中在汽車、輪船等加工領域。
“隨著產業逐步完善,中國商用車氫能時代已經拉開序幕。”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副總裁秦志東表示,不同於國外以乘用車為主的發展路徑,中國氫燃料以商用車為切入點,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同時,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21年,中國建成加氫站數、在營加氫站數、新建加氫站數實現三項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加氫站超270座。與市場相對應的,是中國氫能企業數量的不斷增長。據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介紹,當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央企參與了氫產業鏈的佈局。
政策推動資本加速入局
是什麼推動了氫能產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答案首先是政策。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發改委印發了《河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達到100家以上,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推廣示範各類氫燃料電池汽車力爭突破5,000輛。
與此同時,北京市也在積極制定氫能產業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和產業佈局規劃。預計在2025年前,北京市將培育10到15家俱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氫能企業,建成3至4家國際一流研發創新平台;京津冀區域相關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超過1萬輛。此外,廣東省珠海市也在近期發佈了《珠海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2~2035年)》,將著眼搶佔未來產業新賽道,統籌佈局氫能產業,加快形成區域一體化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產業後發高地,到2035年實現“氫能+智能”產業生態體系。
在政策的推動下,資本也在加速入局。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前8個月中國共發生了35起關於氫能產業的投融資事件,其中投資15起,投資金額超過16億元,融資20起,融資金額超47億元。2022年上半年氫能產業股權融資事件,主要集中於燃料電池等核心設備、材料、零件領域。產業資本股權投資對製氫、儲運氫、加氫等基礎設施,以及與應用場景相關的燃料電池領域均有涉及。除去“捷氫科技”、“國富氫能”、“上海治臻”這3家披露IPO招股的公司之外,披露金額的15個事件中,1億元以內的融資事件8個,1億元到5億元的融資事件5個,融資超過5億元的事件2個。另據,《綠色氫能產業研究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成果顯示,氫能產業投資呈現出投資輪次較早、投資區域較集中和熱門賽道全產業鏈分佈等特點。
在政策與資本的背後,則是技術的不斷加持。當前中國通過煤化工方式製氫的手段已較成熟。根據《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0》,一台投煤量每天2,000噸的煤氣化爐,只需把其約2%至3%的負荷作用提純製氫,就可以提供每天1,560kg至2,340kg的氫氣。儲氫技術方面,高壓氣態儲氫是較為常用且發展較成熟的儲氫技術,其大規模運輸方式為渠道運輸。在燃料電池環節,2021年12月,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達37MW,環比增長29%,同比增長183%,創歷史新高。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2035年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成本將降至每KW800元,為當前的五分之一,2050年有望進一步降至每KW300元。
亟須加快法規建設進程
當前,中國氫能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相對滯後,面對新機遇,亟須加強統籌謀劃,補齊短板。對此,彭雪海表示,應儘快出台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加快立法立規。從法律上明確氫氣的能源屬性,在按危險化學品管理的基礎上,更好地以能源形式予以管理;還需明確加氫站的管理職能和監管機構、管理辦法。
其次,應儘快修訂加氫站建設國家標準。對加氫站定量風險評價、氫安全事故後果及預防等開展基礎研究,結合國內外實踐經驗和技術水平,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儘快修訂完善現行加氫站標準,指導加氫站建設,降低作為危化品管理時面臨的不必要的安全管理成本。“此外,還應加強社會宣傳引導。由於氫氣作為能源使用時間尚短,關於氫安全的宣傳仍不到位,社會對氫的使用安全性尚未建立信任。有必要加大氫能知識的科普宣傳,更加積極地宣傳未來氫能社會的藍圖和價值,營造良好的安全用氫氛圍,加快氫能進入居民能源消費終端,發揮氫能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支撐作用”,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建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