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潮玩娃娃產業鏈漸成熟 2022年市場規模料達 478 億元+ 查看更多
你願意花費上千元購買一款潮玩娃娃並持續為其“消費”嗎?家住上海市嘉定區的網絡博主“刺蝟”的答案是願意。4個月前,“刺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BJD娃娃(中文是球型關節人偶)。她從小就喜歡各種好看的東西,在好友的不斷“安利”下,花費4,000元(人民幣,下同)購入了這款娃娃。此後,給娃娃買衣服和拍照小物件大概又花費了2,500元。一個月裡,總有那麼兩三天,“刺蝟”會用來鼓搗娃娃,給它們做眼睛做頭髮,還會給它們拍照和P圖,“只要好看,我就要努力擁有,畢竟誰不想看到美好的事物呢”,“刺蝟”說。
如今,花費高價“養娃”在國內“娃圈”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在其背後,一條隱含的產業鏈也漸漸成熟。據《2021中國潮流玩具市場發展報告》預計,2022年,以盲盒、手辦為代表的中國潮玩經濟市場規模將達478億元。對此,“刺蝟”說:“娃圈這個看似小眾的賽道,但隨著這幾年BJD、泡泡瑪特、小布、玲娜貝兒等玩偶IP的興起,沉澱了一批精準的用戶群體。雖然有一些用戶的消費能力有限,但隨著她們年齡的增長,其背後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
對於像“刺蝟”一樣的“娃媽”而言,“領娃”回家只是消費的開始,想要自家“娃”長得好看,下一步還需在妝面、衣服、髮型等方面下功夫,由此也衍生出更多新的產業鏈,例如專門給娃娃改妝整容的改娃師。據媒體報道,部分改娃師月收入甚至高達4萬左右,且生意火爆,供不應求。
潮玩娃娃成年輕人新寵
價值10萬的BJD娃娃,博主Helen手裡有兩個。她告訴記者,每年她都會花費5萬元左右給娃娃上妝、做衣服。潮玩娃娃的種類有很多種,比如棉花娃娃、MJD(機械關節娃娃)、小布、膠皮娃娃等,但在近兩年最廣為人知的,還屬BJD娃娃。據Helen介紹,所謂的BJD(Ball-jointedDoll)娃娃,即“球形關節人偶”,由於它仿照人形,關鍵部位裝有球形關節,能夠做出接近於真人的姿勢,可玩性很高,所以頗受“娃圈”歡迎。流覽購物平台可以發現,BJD娃娃的價格從幾百到幾萬元不等,皆有人購買。
Helen認為,自己喜歡BJD娃娃是水到渠成的事。“小時候喜歡芭比娃娃,當時平價芭比娃娃59元錢一隻,超模版本可能就要上千元。工作後消費能力提升,原本想要購買貴一點的芭比,但由於自己比較喜歡做手工,芭比娃娃體型比較小,限制發揮,就‘入坑’了BJD娃娃”。
Helen覺得這個選擇沒有做錯,從“入坑”到現在,她從未喪失對娃娃的新鮮感,“養娃”過程中什麼都可以DIY,“只要給娃娃換個眼珠、換個妝面、換件衣服或者換個髮型,就能收穫一個新娃娃,怎麼都不會膩”。但在“刺蝟”看來,娃娃的最大作用便是陪伴。“娃娃永遠向著我、不會離開我,照顧它們會帶給我極大的滿足感,把它們的照片發佈在社交媒體上我也會很開心。”她對記者說,娃娃身上也承載了她對自己的期待,希望自己不在乎外界的非議,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快樂做自己。在“刺蝟”最新更新的一條動態中,她這樣寫道:“我到八十歲也要玩娃娃。”
Helen和“刺蝟”,只是如今年輕人裡的“冰山一角”。據數據統計,中國潮玩娃娃粉絲群體大多都是青少年,其中佔比第一的為大學生,佔比83.83%,其次是研究生,佔比9.7%,其次是高中生,佔比5.14%,最後是初中生,佔比1.33%。因為潮玩本身的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有一定可支配財產能力的青年群體大學生佔比最多。此外,從熱搜數量也可以看出當前潮玩娃娃在年輕人中的熱度。據瞭解,2022年1至5月,BJD娃娃一共登上熱搜次數為23次,手辦登上熱搜次數為11次,藝術玩具和盲盒登上熱搜次數均為1次。
在熱度不斷上升的同時,國內潮玩娃娃的產業鏈也在不斷成熟。首先是版權。“每一款精緻的娃娃背後,都有一位手握‘神筆’的人形師,從靈感的收集到人形建模,再到零件組裝,每一步製作流程都複雜繁瑣,無法交由工廠批量生產,這也造成了娃娃的稀缺性”。“刺蝟”稱,潮玩娃娃目前仍處在傳統手工階段,因此在“娃圈”,如何判斷一款娃娃是否屬於“上品”有著自己的標準。比如,在娃娃的設計上,“娃爸娃媽”們會考量娃娃關節動的時候能不能到一個點位上?會不會滑絲?或者重心怎麼樣、能不能站穩等。
千辛萬苦製作的娃娃一旦被仿製,原作者的權益就會被侵犯。任由這種情況發展,就會出現惡性循環,手藝精巧的人形師灰心離場,市面上質感好、設計精巧的娃娃也越來越少。為了保障版權,“娃圈”中自然就會將正版和盜版的界限劃分的十分清晰。
“一旦有玩家故意或者失誤買到了仿製的娃娃,圈內其他人就會自發抵制他。”Helen稱,玩BJD娃娃的人必然有化妝、買衣服、做頭髮的需求,如果有盜版購買記錄,好的化妝師、髮型師都會拒絕服務,同時,這個人之後也會喪失購買更優質娃娃的資格。
在此背景下,這種價格高昂、產品稀缺的娃娃,便同時衍生出了一條二手販賣產業鏈。據介紹,有一些人會從事娃娃倒賣的工作,熱度高的娃娃可以喊出好幾倍價格,一些冷門物件還會和熱門物件捆綁銷售,甚至還會有些人看似誠懇地說服“娃主”,低價收購稀缺娃娃,轉手再翻一倍價格後賣出。Helen之前就遇到過一個人,6,000元收了一個娃娃,轉手賣了1.2萬元,“我當時想原價出一個娃娃,差點也上他的當”。
除此之外,便是改妝生意。在“娃圈”,90%的娃娃都會被送去改妝,以保持新鮮感。據“刺蝟”透露,以目前的行情,100元至500元的改妝比較常見,通常情況下越貴越好。“技術穩定價格合理的妝師肯定供不應求,化妝需要抽選資格”。不過,改妝的溝通成本很高,如果玩家要求太多的話,妝師可能會嫌麻煩,導致爭端。因此,部分美術功底比較好的人會選擇自己來給娃娃化妝。
行業崛起催生新興職業
圍繞潮玩娃娃,一種嶄新的職業也正在漸漸走向成熟。作為一名全職的改娃師,陸大俠的月入能有5位數,不過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據悉,在“娃圈”比較知名的改娃師能達到月入4萬元。記者在某電商二手交易平台以“改娃”為關鍵字搜索,發現給娃娃改妝的費用通常在200元至400元之間。而從事改妝的“專業匠人”也呈現年紀越來越小的趨勢,不乏全職從業者。
一位已經在娃圈混跡十多年的“80後”玩家葉木稱:“行業裡從事改娃的大多都是有一定美術功底的人,新手改娃師普遍會在閑魚或者微博等平台嘗試兼職接單,一般改娃的價格也比較低,平均在150元至300元左右。等積累了一定的作品量後,隨著客戶量增多就會開始排隊抽籤接單,然後迅速漲價。”不過即便是遇到大幅漲價的情況,大部分“娃媽”還是會繼續選擇自己相熟的改娃師。葉木表示,“這個行業本質其實還是傳統手工業,玩家們遇到一個審美和你相似,手藝又靠譜的改娃師並不容易,如果是找行業裡的‘大拿’來改。前提還要你運氣足夠好能中簽,才有被改的機會”。葉木補充道,入圈者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一般普通改娃周期都在3至4個月之間,有的改娃師的訂單已經排到一年後。
相對社交媒體上的月入4萬元的改娃師,入行已經3年的職業改娃師王夢則表示,大部分的改娃師還是“看天吃飯”、“混口飯吃”。她說:“如果改的是小布娃娃,那麼單隻的改妝價格就可以有4位數,大神的改妝費用更是沒有上限。但如果是行業腰部妝師,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一個月接8隻至12隻,扣除成本,還是可以達到8千至1萬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