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綠營大敗失民心+ 查看更多
2022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在已選舉產生的21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13席,民進黨獲5席,民眾党獲1席,另有2席為無黨籍。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遭遇史無前例的大敗,因沒收黨內對縣市長提名權機制的蔡英文,自然難辭其咎,於11月26日晚宣佈辭去黨主席一職。
國民黨奪得13縣市領導權
據台媒報道,今年“九合一”選舉,中國國民黨贏得13個縣市,雖然比2018年的15個少了2個,但分量顯然更重,在“六都”中拿下了四個,包括台北市(蔣萬安)、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張善政)和台中市(盧秀燕),其他獲勝縣市,還有基隆市(謝國梁)、新竹縣(楊文科)、彰化縣(王惠美)、雲林縣(張麗善)、南投縣(許淑華)、宜蘭縣(林姿妙)、花蓮縣(徐榛蔚)、台東縣(饒慶鈴)、連江縣(王忠銘)。
台北市長選戰最為激烈。此次共有12人參選,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之間的拉鋸戰。據台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蔣萬安最終以57萬票贏得選戰,超過第二名陳時中14余萬票。
現任新北市長侯友宜獲得了超過115萬張選票,大贏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45萬多票。此次新北市長選舉投票率雖然僅約56.6%,但侯友宜的得票數相比2018年的116萬5,130票僅差12,575票,而當年投票率為64%。可見侯友宜這次是“自己超越了自己”。
台中市長盧秀燕的連任也毫無懸念,贏得799,107票,對手民進黨候選人蔡其昌拿下524,224票,二人相差超過27萬票。據瞭解,這是盧秀燕政治生涯參選九次勝選,也一舉打破台中市的“連任魔咒”。
在桃園市,國民黨候選人張善政以超過12萬張選票的差距成功實現翻轉,打敗民進黨候選人鄭運鵬,結束民進黨在桃園8年的執政。
民進黨大敗四個主要原因
據中國海峽研究院(香港)學者的分析,今年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老舊“雙標”的“抗中保台”底牌價值愈加單薄。民進黨政客們一貫善於操弄“抗中保台”牌來製造族群對立,區分敵我,孰不知“雙標”操弄不僅無法帶來認同,反而遭到一眾選民的批評。更重要的是,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的急劇惡化,讓許多處於中間觀望的民眾真切意識到,“抗中保台”不單無法“保台”,只能把台灣置於更加危險的戰爭邊緣。
其次,民進黨毫無誠信底線的形象愈加清晰。面對林智堅早已事實清楚的“論文抄襲案”,上至蔡英文,下至林智堅等民進黨政客拒不認錯,拒不道歉,甚至還試圖以“雙標”操弄,攻擊其他政敵論文的方式妄圖混淆視聽,製造台灣選舉“論文抄襲泥巴戰”。這種無誠信無底線的行為讓大量中間選民看清了民進黨的嘴臉。
其三,民進黨內黨心民心皆失。貪污腐化、瀆職專權、黨政不分是民進黨在野時對國民黨最具代表性的批評,但上台後,除了日常的貪腐、專制引發民眾不滿外,蔡英文不顧黨內反對,“欽定”林智堅、林佳龍等多個候選人空降競選縣市長,直接導致了包括鄭寶清脫黨參選等系列黨內撕裂局面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進黨內的凝聚力。不僅如此,在嘗到權力滋味後,民進黨日益被動,缺少進取心,只求固守基本盤。在輿論方面表現為即使掌控優勢的島內媒體網絡資源,民進黨卻失去了過去所擅長的“奧步戰”和“每日一爆”搶佔新聞版面的“作戰能力”,被學到皮毛的國民黨以“每日一爆”打得舉步維艱,失去“空戰”和“陸戰”的主動權。
其四,多個因素合力拉低“投票率”進一步促成了民進黨的大敗。本次“九合一選舉”投票率再創新低,一是受新冠確診者不得投票的影響,約有65,000多人因染疫不得行使投票權;二是受疫情影響,導致近80萬在海外的人群無法返台投票;三是受法規限制,約有8萬軍人無法返鄉投票;四是年輕選票的流失,趨於冷淡,不願投票的年輕人讓民進黨今年的“返鄉專車”難以啟動。上述原因可歸於“外因”,而真正導致低“投票率”的關鍵,是以蔡英文為代表的腐敗專制的民進黨政客日漸喪失黨心民心,使得“基本盤”一縮再縮,難以再撐起舊時的“票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