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做客“聚光深圳” 共話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 查看更多
12月2日,由中共深圳市委網信辦指導,鳳凰網主辦的“聚光深圳”國際交流會客廳第三場論壇——《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在線上播出。該活動旨在打造兼具思想性、開放性和影響力的國際化線上交流平台,通過聚焦深圳在城市文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交流國際經驗,助力提升深圳的國際影響力。
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無論在世界層面還是國家層面,“生物多樣性”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議題。如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尤其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有哪些?生物多樣性實現科學保護和修復的路徑及智慧解決方案有哪些?城市化發展進程給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聚光深圳·論壇三以“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為主題,邀請了深圳國家基因庫生物信息數據庫副主管,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 IT/informatics子委員會主席魏曉鋒,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資深專家顧問、紅樹林基金會高級顧問楊松穎,世界經濟論壇-城市自然解決方案負責人Cristina Gomez Garcia-Reyes,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關係(EAAFP)秘書處項目官員Hyeseon Do等嘉賓共同探討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路徑。論壇由鳳凰衞視知名主持人王瑩主持。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體現在生活生產的每一處細節之中。”魏曉鋒表示,城市的規劃決策、採購和廢棄物管理實踐,居民和企業的消費與生產活動,都間接影響著周圍地區的生態系統。深圳這座城市人口密度集中,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他列舉生物多樣性為城市所帶來的諸多好處,例如過濾和封存大氣中的污染物,提升空氣質量,保持植被覆蓋和沿坡植樹造林,穩定土壤,減緩山體滑坡等。
魏曉鋒表示,當前正處於一個物種滅絕速度快於新物種被發現速度的時代。研究者面對生物多樣性發生急劇變化的現狀,提出了包括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5,000 種昆蟲基因組計劃 (i5K)、萬種脊椎動物基因組計劃項目、1000種真菌基因組計劃,以及最新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EBP)等一系列需要優先推進組學技術的計劃。論壇上,魏曉鋒分享了深圳國家基因庫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創新經驗,作為服務於國家戰略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國家基因庫支撐11個EBP的項目,在物種資源和基因組數據信息保存上發揮重要作用,例如萬種魚基因組項目、萬種植物基因組計劃、萬種藥用植物項目等。同時,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台(CNGBdb)基於國家基因庫支撐的重大科研項目及現有資源,建立了多個實用科學數據庫,提供優質數據及專用分析工具,供科研人員挖掘和使用。
在深圳生態系統建設方面,魏曉鋒認為,城市綠地建設應考慮植物適應環境變化、以及未來極端環境下的碳匯能力。深圳山、海、林、湖、草要素齊全,保有豐富且典型的區域生物多樣性,大力發展藍色碳匯(一種利用海洋生物及海洋活動吸收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深海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對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此,他提出建議,一是建立藍碳基礎數據庫。在研發藍碳儲量調查、監測與評估和藍碳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系列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藍碳調查評估和監測方法。二是構建藍色碳匯標準體系,爭取掌握國際藍色碳匯標準制定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