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粵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已完成+ 查看更多
澳商駐廣州訊 12月3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在廣東大廈舉行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新聞發佈會。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剛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今年省發展改革委繼續組織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全面評估2021年以來21個地級以上市營商環境建設情況。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評價工作已經順利完成,並形成《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報告》。
首先,朱偉通報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結果。圍繞開辦企業、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辦理破產、市場主體滿意度等涵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19個評價指標,評價組通過網上公開信息分析、實地暗訪、問卷調查、部門數據分析、現場磋商等方法對21個地級以上市營商環境進行全方位評價,形成評價結果分3檔。
第一檔是深圳、廣州。深圳、廣州2個城市入選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推進營商環境5.0版改革,更大力度為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破堵點、優服務,為全省營商環境建設作出了重要示範,是全省其他城市學習的標杆。第二檔是佛山、東莞、珠海、江門、肇慶、惠州、中山、汕頭、清遠、湛江10個城市。第三檔是韶關、茂名、潮州、雲浮、梅州、汕尾、河源、陽江、揭陽9個城市。
據介紹,深圳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服務中小企業120多萬家,促成授信金額超過540億元。深圳市登記的商事主體已經達到391.1萬戶,總量和創業密度均在全國保持第一。 在法治化環境方面,完善法規制度,堅持以法治引領改革,以法治鞏固改革成果,著力優化營商創業的法治環境。全市建立124家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為企業提供準的政策諮詢、維權援助和糾紛化解服務,服務企業11萬餘家。
在國際化環境方面,深圳注重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建立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制度,目前已有超過500名境外專業人士享受到這份便利。二是創新便利化通關。三是強化國際規則銜接,發佈首個《基於跨境活動的企業信用報告格式規範》,為不同國家、地區企業信用報告提供轉化支撐和互認依據。
汕頭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治理行動,在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服務和吸引潮商投資等方面展現新作為。清遠主動對標廣州等標杆城市,建立廣清營商環境一體化工作專班,推動營商環境對標提升。湛江聚焦重大項目全周期服務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在服務巴斯夫、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等重大項目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營商環境評價工作目的是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為市場主體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整體來看,各城市以評價為契機,對標標杆,取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城市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營商環境評價的引領和督促作用在不斷增強。
另外,通過本次評價發現的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成效。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統籌推進營商環境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營商環境改革是“集成式”改革,涉及的部門多、覆蓋領域廣、協調難度大,在省評價推動下,各級黨委、政府對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改革力度不斷加大。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於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廣東省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營商環境重點領域的專項法規也出台實施,為我省營商環境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據和法治保障。三是營商環境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工作進一步深化。開辦企業方面,推行智能審批標準化、智能導辦服務,實現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窗通取”;港澳企業登記註冊實現“灣區通辦”,1萬多家港澳企業通過便利途徑實現登記備案。
值得強調的是,今年廣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大助企紓困力度,幫助各類企業穩定生產、渡過難關。全面落實國家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和穩經濟33條、19項接續政策,及時出台廣東省兩批214項具體舉措和“促進服務業恢復發展47條”“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5條”“金融支持實體經濟25條”等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通過“粵商通”“粵財扶助”等平台推動政策和資金直達市場主體、應享盡享。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協調聯動服務企業工作機制,一鏈一策、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與廣大企業共克時艱。
接下來,廣東將用好營商環境評價的成果,推進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3年行動,針對市場主體反映突出的痛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建立營商環境對口幫扶機制,開展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示範,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更大程度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成為廣東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