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開幕+ 查看更多
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1月4日至5日在廣州、北京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舉行,與會嘉賓圍繞“信用築基 引領發展——讓市場更有效 讓政府更有為”主題進行討論,共謀城市信用建設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城市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內容,最能體現信用建設“自上而下”統籌協調與“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結合。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領域創新實踐,社會信用體系的制度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關於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等陸續印發實施,這些頂層設計文件的出台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落地,為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城市信用建設創造了良好機遇。
近年來,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連維良介紹,作為“總樞紐”,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聯通46個部門和所有省(區、市),歸集1.6億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730億條。“信用中國”網站作為政府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總窗口”,作用持續發揮,網站日查詢量突破2億次。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落地見效。近年來在審批服務和證明事項中全面推廣了信用承諾制,對市場主體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支持行業主管(監管)部門開展分級分類監管。
與此同時,信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步入機制化軌道。構建了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台網絡,歸集共享市場主體登記註冊、納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繳納、水電氣費等37項涉企信用信息,在保證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的前提下向金融機構全面開放使用。截至2022年11月末,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5.1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3.3萬億元。我國社會誠信意識持續增強。有關部門組織舉辦了“網絡誠信大會”“誠信建設萬里行”“誠信興商宣傳月”等活動,評選發佈“誠信之星”,推動高校開設信用相關專業。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區)62個。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社會信用立法取得實質性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草案稿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連維良説,“這將成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綜合性、根本性立法,標誌着信用建設全面邁入法治化軌道,為城市信用工作提供更堅實的法治保障。”
連維良説,城市政府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最有條件、最有抓手、最能有所作為的一級政府,理應成為信用建設的中堅力量。隨着我國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環境成為城市的最重要競爭力。各城市政府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將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城市治理和服務的各環節深度融合,提升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對信用的獲得感。
他認為,應全面推動信用建設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並提出五方面建議:一是更加紮實推動“信易貸”。二是更大範圍推動“信易+”工程。三是更加精準推動信用監管。四是更加堅決推動政務失信治理。五是更加積極推動示範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