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跨境學童家庭:樂見“通關”安排 期待更多配套措施+ 查看更多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公佈,香港與內地將於本月8日實施首階段“通關”安排。對於港深跨境學童家庭來説,無疑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據官方統計,2021至2022學年就讀香港幼兒園及中小學但居於內地的學生人數超過1.8萬人。疫情3年來,學童們穿梭兩地的學習生活節奏被打亂,長時間的網課、缺乏與同學社交也讓他們深受困擾。疫情下有些家庭為了孩子的學習不得不臨時在香港租房陪讀。
褚女士的兒子今年在港就讀中學二年級,疫情剛暴發時正值孩子“小升初”期間。她對中新社記者説,由於內地網絡平台與香港不同,而且家裏的學習環境、語言環境也與學校有差異,長時間的網課讓孩子有點跟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原本有希望衝Band1(第一組別學校,師資力量較強)中學,結果孩子小升初的成績並不理想。”再加上以前要好的同學不在身邊,孩子不時感到孤獨。為兒子成績著想,也為孩子的社交考慮,2021年2月,褚女士決定到香港租房,讓孩子恢復面授課程。
疫情下像褚女士一樣來港租房陪讀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大多辭去原來的工作,當起“全職媽媽”“全職爸爸”,照顧孩子起居,有的已兩三年未回過內地。
褚女士説,考慮到疫情及往來成本,自己和孩子已很長時間沒回去,與家人的溝通時間也變少了,平時只能依靠視頻通話與家人聯繫。再者因為香港房價較貴,長期租房也帶來一定開銷壓力。可看到來港後孩子成績逐漸跟上進度,恢復與同學社交後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起來,自己還是感到欣慰。
相較父母在港陪讀,疫情暴發後更多跨境學童選擇的是返回內地居住,通過網課等模式在家中持續學習,家住深圳的10歲學童簡同學便是其中一員。
簡同學媽媽對記者説,疫情下孩子經歷了3年的網課生活,沒有在校的學習氛圍,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除面臨學業壓力,疫情下跨境學童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親子矛盾。“3年網課,孩子每天都在家裏對著媽媽和電腦,跟同學相處的時間幾乎為零。”當下兩地即將“通關”,看到孩子終於要恢復正常的學校生活、與同學相處,她感嘆總算解決了自己的一塊“心病”。
按照最新“通關”安排,跨境學童春節後將恢復來港上課。雖然“通關”為不少在港陪讀的跨境家庭帶來回家在望的曙光,也有家長對細節落實仍持觀望態度。家住深圳羅湖區的褚女士表示,由於疫前常用的羅湖口岸尚未開通,孩子從家到學校仍存在一定時間成本,暫不考慮搬回深圳讓兒子恢復每天跨境上學。
簡同學媽媽則表示會讓孩子恢復每日跨境上學,不過現在入境香港須持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自己也擔心孩子重返校園後能否適應環境及學習進度,“希望兩地政府能就跨境學童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讓孩子儘快恢復正常的上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