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加快建設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體系+ 查看更多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自2018年對外開放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輪用户實驗共800多項課題、全球累計註冊用户4,000多名。”在2022年12月舉辦的2022年灣區科創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介紹了近年來的發展成果。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多個領域,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大顯身手”,已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共享性關鍵支撐平台。
灣區科創峰會上發佈的《共享創新指數研究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要素頻繁流動、深度共享,背後依託的是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三大利器”:區域產業集聚平台、大科學裝置平台和企業開放創新平台。
放眼廣東,一批涵蓋各個優勢學科和產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加速建成落地,與省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以及6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平台聯動,進一步放大了各類創新平台的磁吸效應,為大灣區的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在廣東,一個活躍、高效、開放的區域創新體系正加速形成。
俯瞰東莞松山湖,一片荔枝林鬱鬱葱葱,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就坐落其中。“它不僅是首個落地珠三角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也是繼英國、美國、日本之後,世界第四台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有了它,相關領域的中國科學家結束了排隊申請使用國外設備開展科學研究的歷史。”陳和生説。
“我們一直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介紹:“比如,我們聯合東莞理工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建設的多物理譜儀,是國內首台中子全散射譜儀,可用於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結構研究。”該裝置自2021年10月正式向全球科研人員開放以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用户在這裏開展了多項實驗研究。
“綜觀世界各大灣區,大科學裝置都是其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除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佈局建設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相信未來這些裝置將成為大灣區吸引人才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平台。”陳延偉説。
落地廣東的創新平台涵蓋了各個優勢學科領域和產業領域,在吸引全球頂尖的智力資源來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時,也與大灣區的科創力量強強聯手,在科技創新中不斷突破。
就在數月前,香港科技大學的邵敏華教授團隊研發出一款新型氫燃料電池,將電催化劑中所需的鉑含量大幅降低了80%。這一成果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更刷新了這種電池發電耐久性的世界紀錄。在這背後,就有著國家超算中心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這位“隊友”的強力“助攻”。
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少。超算中心機櫃延伸出的百兆網絡專線搭建的無形網絡,將落地廣東的超強算力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力量緊密聯結。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南沙分中心是全國首個通過“點對點”跨境光纖網絡專線,連通內地與港澳地區的高性能計算和數據處理服務平台,為兩地科研發展和成果轉化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和服務。
作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以中國散裂中子源、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等為代表的科創“國家隊”加快在廣東佈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紛紛落地,漸成集群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