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地理標誌國際論壇探地標產品促產業發展+ 查看更多
澳商訊 1月10日,“灣區地理標誌國際論壇”以線上方式舉行。作為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暨國際地理標誌產品交易博覽會(以下稱“第五屆知交會暨地博會”)知識產權灣區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聚焦國內外地理標誌熱點,以“品味全球 攜手共享未來”為主題,來自中國、歐盟、澳大利亞、泰國、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的11位政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等,圍繞地理標誌保護制度、國際合作、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等內容進行線上分享,旨在打造國際化地理標誌對話交流平台。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副司長王曉滸致辭表示,近年來,該局立足部門職能,持續加強地理標誌保護體系建設,健全涉外地理標誌保護機制,不斷完善地理標誌保護制度,穩步推進地理標誌統一認定工作,不斷提升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水準,不斷深化地理標誌領域國際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我國嶺南特色地理標誌產品生產中心,是地理標誌產品的國際貿易中心,也將成為高品質地理標誌產品的消費中心,大灣區應以高水準保護為目標,率先發力,積極探索,加強法治保障,推動建設地理標誌保護示範高地。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一級巡視員錢永成指出,第五屆知交會暨地博會增設國際地理標誌產品交易博覽會,彙聚了來自世界各地600多家地理標誌展商上線展銷,參展展品超過1000種。博覽會重點突出地理標誌元素,充分體現了粵港澳三地對地理標誌工作的高度重視,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地理標誌的獨特魅力。論壇彙聚全球地理標誌智慧,集聚國內外地理標誌資源,對豐富地理標誌國際交流形式,推動實施《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主旨演講中,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黨組副書記、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任、黨委書記馬憲民強調,要深刻認識地理標誌保護對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重要意義,把《廣東省地理標誌條例》精神與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有效融合起來,強化地理標誌保護,著力推進地理標誌的產業運營,深化地理標誌國際合作,全面優化地理標誌專業服務,為打造“百縣千鎮萬村”工程的金字招牌提供支撐。
歐盟駐華代表團農業參贊Damien Plan(彭達明)重點討論了《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對中歐雙方的互惠意義,表示“執行”和“促進”這兩個關鍵字是該協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地理標誌的高水準保護使得雙方互認互保的產品可以得到有效保護,歐盟和中國應當共同推動提升地理標誌的公眾認知。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知識產權參贊Charlotto.Trinh(鄭蘭峰)指出,澳大利亞致力於建立一個透明、平衡且有效的標誌保護體系,旨在更好地保護公眾利益,並平衡權利人與第三方的利益。
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曉玲講述了化橘紅為抗擊疫情作出的積極貢獻,突出化橘紅產業化發展的成果,表示化州市會持續推動化橘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化橘紅地理標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助力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福建省漳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麗卿以“探索地標文旅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發表演講,著重介紹了漳州市開展地標文旅融合發展工作的主要措施。通過地標文旅,推動地理標誌和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打通地標產品宣傳和推廣管道,努力實現地標產業延伸發展的新格局。
在專題研討部分, 泰國商務部知識產權廳地理標誌辦公室行銷推廣科科長Monchanok Tanasanti(莫茶諾·塔納桑提),主要介紹了泰國地理標誌註冊流程及泰國已註冊的地理標誌與海外地理標誌,強調地理標誌的重要性,表示要加大行銷推廣力度,不斷增強產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柬埔寨農村研究與發展研究所CIRD 聯合創始人SOK Sarang(索克·薩朗)介紹了柬埔寨地理標誌保護的總體情況,並表示地理標誌是促進農村發展的有益工具,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提高生產者收入、促進農村人口就業、消除貧困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戰吉宬深入闡述了地理標誌保護制度的積極作用,認為實施地理標誌保護制度是促進地區生產的手段,促進產品的跨區域流動,有助於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自然景觀,並建議影響力大的地理標誌應設立專門保護機構,對地理標誌產品的生產全過程進行品質控制。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馬翔則認為,地理標誌商標是地方土特產的最佳保護模式,應依法使用。侵犯地理標誌商標專用權應承擔法律責任,並認為地理標誌商標制度需進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進地理標誌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