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动态 社團熱議

台第二核電廠除役引缺電擔憂

发布日期:2023-03-14 17:14

台灣第二核電廠(簡稱“核二廠”)2號發電機於14日除役,該核電站兩部發電機至此全數停運。自使用核能發電以來,台灣共興建4座核能發電廠,因第一核電廠已除役、第四核電廠未建成已遭“反核”而封存,目前有第二、第三核電廠正在運轉。核二廠共有兩部發電機,1號機已於2021年除役,目前兩台發電機全部除役,屆時全台僅剩第三核電廠繼續運轉。

 

外界憂台出現缺電危機

台當局聲稱,核二廠發電機除役後,將以水力發電彌補供電缺口。台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葉宗光指出,除役的核二廠2號機一年可發電75至80億度,佔總發電量的3%,當局用以彌補的水力發電平均年發電量僅35億度,加上抽蓄水力發電的30億度,無法彌補缺口。

 

過去2年內,台灣經歷3次大停電,期間局部小停電更是不計其數,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前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皆為此公開道歉,缺電問題備受外界關注。

 

葉宗光強調,“非核家園”政策下若無新的配套措施,台灣注定要缺電;今年水情不穩,加上當局燃氣發電進展停滯,在桃園大潭燃氣發電機組今夏啟用前,全台恐嚴重缺電。

 

實際上,核二廠2號機除役的原因,並非故障或折舊無法使用,是當局持續推動的所謂“2025非核家園”計劃,以綠色能源取代核能,經過多年強行推動太陽能、風能發電,台灣發電總量中綠色能源仍無法達到2025年佔比20%的目標,意味著“以綠廢核”的計劃已經失敗。

 

台綠色能源發電成泡影

據台公開資料顯示,台灣供電以火力發電量為主約佔72.6%、核能發電量約佔19%,水力發電僅佔全部電力的1.4%,其餘用于發電的再生能源,還有風力、太陽能、地熱及海洋能等佔比較小。

 

島內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雖佔總容量的6.4%,但實際發電量卻僅為1.4%。台“國策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唐慧琳分析指出,水力發電是典型的“靠天吃飯”,像2013年春季降雨量少到幾乎連民生用水都不夠,河川遇到枯水期,川流式水力電廠的發電量就會大幅降低甚至無法發電。

 

風力發電,是另一種較為成熟的發電方式,風電是更典型的“靠天吃飯”。台當局2012年曾提出“千架海陸風力機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在離岸設置600架風力發電機,陸域風力機則希望能從314座增加到450座。唐慧琳說,風太小時發不了電,颱風來了則要停止運轉,否則會造成設備毀損。夏季是島內用電的尖峰時期,但卻是全年風力最小的時候,目前風力發電機組利用率僅約1/3。

 

被寄予厚望的太陽能發電同樣穩定性不足。唐慧琳說,台灣炎熱天氣很長,太陽能發電被認為有很大潛力,事實上除了晚上和陰雨天無法發電,台灣多雲的特點也不利於太陽能的利用,平均每天可用於太陽能發電僅3到4小時,加上電池轉換的效率損失,只有約10%的太陽能可被轉換為電力。台“經濟部”曾表示,“核四”若要用太陽能發電取代,大約需投資1.08萬億元(新台幣,下同),要在160平方公里的土地(約3/5個台北市)上鋪滿太陽能發電板才行。在寸土寸金的島內幾乎不可能實現。至於海洋能發電,目前國際上都尚未發展到可用於商業發電的程度,台灣自然也沒這種技術能力。

 

蔡英文是台灣發展罪人

對台經濟部門規劃以水力發電補核二廠除役後的電力缺口,台灣“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質疑,指出今年少雨,供水已拉警報,哪來的水可以調度發電?他痛批,蔡英文讓台灣的電又貴又缺,將成台灣地區發展的罪人。

 

趙少康表示,受俄烏戰爭影響,這兩年國際燃料價格高漲,讓發電成本大增,台電已累計虧損超過5,460億元,如認列核四廠損失,還要再虧2,838億。對於月底要召開電價審議會,趙少康也認為,這場會議一定會變成“漲價審議會”,不只產業用電要漲,可能連民生用電也撐不住,代表今年夏天不只供電吃緊,電費支出也會增加,日子要過得更苦了。

 

趙少康也痛批,台灣高達98%的能源依靠進口,缺乏自產能源下,供電多元是確保電力穩定的關鍵,蔡當局為了面子硬推“非核家園”,又怕空氣品質更糟,不敢增加燃煤比重,未來只好完全仰賴天然氣發電,所謂的“非核家園”根本就是“燃氣家園”。

浏览次数:235
文章来源:
作者:方寶鈴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