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辦+ 查看更多

3月24日,由科技日報社和廣東院士聯合會聯合主辦的西麗湖論壇平行論壇——企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辦。本次論壇政、研、企專家圍繞“數實融合賦能高品質發展”主題進行了分享交流,深度研討如何發揮平臺企業“應用連接器”作用,結合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新突破,加速推進數位技術在產業鏈和創新鏈上的普及應用。
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碧湧,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南山區委書記曾湃,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陳志傑出席活動並致辭。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李惠安擔任論壇主持。
專利領跑構築新優勢
資料顯示,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3.09萬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其中企業扮演了關鍵角色。企業科技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
曾湃說,深圳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全面提升硬實力、驅動力,加快建設全球影響力的高地,連續3年在國家創新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過2.3萬家,培育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
作為數字時代科技創新的主力,我國平臺企業在全球專利領域的領先優勢,對於構築我國數字經濟新優勢意義深遠。尤其在雲計算、大資料服務、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區塊鏈等下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專利佈局,騰訊等我國平臺企業已處在全球領先地位。
據中國智慧財產權研究會資料統計,過去十年,在雲計算與大資料服務、人工智慧軟體發展、互聯網安全服務等技術領域的中國發明授權專利數量,騰訊排名行業第一。另據全球專利權威檢索機構公開資料顯示,在人工智慧領域,騰訊過去五年專利申請數量為10630項,位居全球互聯網行業榜首。
廣東院士聯合會是全國唯一的由院士自主發起、由院士自願組成的科技社團。陳志傑表示,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走上創業舞臺,在本屆論壇做報告的四位院士既是科學家,又是科技創業家,是產學研結合的示範者。
陳志傑表示,世界需要硬科技,需要創新性的科學技術通過商業不斷給社會帶來價值。深圳在這方面,以騰訊、華為等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將數位科技,運用于文保、工業等領域,推動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助力實體經濟迸發出更大生產力。
數實融合激發新動能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智慧感測器、工業軟體、光通信等資訊技術與精密儀器垂直賽道領軍企業,正在成為廣東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呈現出“花開千朵、各自嬌豔”的勃勃生機。騰訊、華為、比亞迪等科技型骨幹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數字車間、燈塔工廠等建設領域成績斐然。
“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虛擬實境、區塊鏈等下一代互聯網技術與各種產業相結合,能有效牽引生產和服務體系智慧化升級,促進產業鏈價值鏈延伸拓展,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張碧湧表示,以騰訊、華為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企業敏銳把握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加快數位化改造升級,積極發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為經濟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正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深圳在這條新賽道上加速佈局,促進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廣泛賦能傳統經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30%,數字經濟的發展拓展了就業場景,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達到約160萬人,成為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們要真正做到‘數實融合’,才能賦能企業的高品質發展。”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州博依特智慧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劉煥彬認為,“數實融合”的關鍵是把新一代資訊技術與企業生產技術和經驗融合起來,需要跨界集成、協同創新。同時,需要轉變思維方式,用大系統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用跨界集成的互聯思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用“數實融合”的技術手段提高效益。
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單立坡表示,如何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進而推動整體“數實融合”是我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難點。近年來,我國主要通過技術賦能、平臺賦能和生態賦能,推動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特別是工業互聯網發展對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如降低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提高效率等。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華分享了《高品質發展中的數位平臺力量洞察》報告,以騰訊作為案例進行了具體分析。她認為數字平臺作為平臺經濟的重要載體,將成為高品質發展中的創新助手。《報告》指出,平臺企業的不斷成熟使得其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的優勢越發凸顯,對市場需求起到了“潤滑”和“催化”的雙重作用,為供給側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此外,平臺通過彌補產業鏈上企業間的資料、資訊、資金、技術空白,實現強鏈補鏈,實現創新倍增效應。
關鍵創新引領新未來
製造業數位化是製造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首席科學家、曙光資訊產業股份公司董事長李國傑表示,製造業的發展一個方向就是電腦化,實際上就是實現數位化和網路化,下一步實現智慧化。製造業是通過資料和知識建模,將人的經驗轉移到電腦上,使這個機器成為人的同事,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
李國傑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對製造業會產生巨大的衝擊,人工智慧不僅要做模仿人,另外要做對付那種複雜的非確定性的,特別是沒有固定演算法的事情。比如,製造業需要做很多異常檢測,發現低概率事件,做好預防維護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長、深圳十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十一表示,數字經濟對整個國家的創新發展具有極端重要性,自2016年到2021年,我國數位經濟規模實現了年均13.6%的增長速度。數位經濟包含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像電商網購等屬於數字產業化,而產業數位化因為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數實融合”的規模和未來發展潛力更大。
他認為,通過工業模擬與數位孿生,可以預知一些事情的發展趨勢,助力智慧製造。利用數位孿生感知技術、建模、模擬,對物理世界進行複製,核心是通過算力預測事情的發展,運用到智慧數字城市管理中。比如,當颱風、海嘯或地震發生時,可以通過工業模擬來模擬災難場景,為人們設計安排正確的逃生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