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在東莞松山湖開幕 正式發佈《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共識》

发布日期:2023-04-21 20:54

 

4月20日,以“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為主題的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召開。會議期間正式發佈了《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共識》。


2023年松山湖科學會議,集結了楊雄裡、蒲慕明、徐宗本、張明傑、趙繼宗、程和平、馬蘭等60多位院士專家,採用“1+1+4”模式,即1場全體大會,1場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專業委員會閉門會議,以及“腦科學”“類腦計算與系統”“類腦晶片”“類腦智慧資訊處理”4個專題分享研究成果,開展學術研討交流。


在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全體大會上,會議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陳志傑,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呂成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常務副主任陳擁軍出席活動並致辭。會議執行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未來智聯網路研究院院長崔曙光擔任大會主持人。


會上,陳志傑,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工委書記劉煒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和高文頒發紀念牌。科技日報社總編輯許志龍為楊雄裡、徐宗本、張明傑、趙繼宗、程和平、馬蘭頒發紀念牌。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鄭慶順為會議執行主席、聯合執行主席王立平、黃鐵軍、吳華強頒發紀念牌。


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是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三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的關心指導下,由廣東院士聯合會攜手東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瞄準科技重要戰略領域 共建高層次平臺 打造品牌效應


自2019年東莞與中國科學院達成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以來,松山湖集聚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大裝置、大平臺,正推動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鐳射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落地,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即將建成,吸引了一大批院士和科學家長期在此開展科學研究,為東莞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本次松山湖科學會議聚焦“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瞄準科技重要戰略領域,彰顯出打造前沿科學高地、搶灘產業新藍海的決心。


呂成蹊在致辭中表示,東莞將積極搶抓大灣區建設重大發展機遇,聚焦“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城市特色,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舉全市之力推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強化產業和科技緊密融合,加快構建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體系。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東莞的科技創新,為東莞的創新發展貢獻專業智慧,東莞也將全力以赴當好大家的“合夥人”,為廣大院士在莞創新創業、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


陳志傑表示,自2018年來,廣東院士聯合會與東莞市政府緊密攜手在院士專家聯絡服務、院企對接、成果轉化、戰略諮詢方面開展了深入的合作,努力為東莞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盡微薄之力。他表示,打造松山湖科學會議的目的是為科學家們搭建前沿科學學術交流平臺,弘揚學術自由討論精神,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同時凸顯灣區特色,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這是推動松山湖科學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學城的具體實踐,也是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應有之義。


陳擁軍通過視頻致辭,他表示非常樂見由廣東院士聯合會和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聚焦前沿科學的松山湖科學會議再次成功舉辦,並已形成品牌效應。本次會議集結了該專業領域的超強陣容,參會觀眾也專業十足,有利於有效增進學術交流、啟迪創新思維。


高文在講話中指出,松山湖科學會議主張弘揚學術自由討論精神,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是大灣區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和環境。以本屆松山湖科學會議召開為契機,由腦科學與類腦領域院士專家共同發起一個腦科學與類腦技術跨地域、跨單位、跨層級,持續的、開放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廣東院士聯合會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專業委員會,希望未來通過舉辦論壇等形式開展學術討論、分享最新前沿科學理論及技術突破性進展,也歡迎大家更多地在松山湖科學城進行交流討論,碰撞出火花。


據介紹,會議期間還召開院士專家諮詢座談會,結合東莞市人工智慧產業的創新需求,圍繞“如何打造類腦與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及產業新高地”進行討論,邀請與會院士專家結合自己所在地市、高校院所、科研領域及所掌握所瞭解其他地方的情況,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

 


頂尖科學家分享前沿“乾貨” 跨學科開啟“頭腦風暴”


在學界,腦科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是“頭”等大事。當前,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了各自的腦科學研討方案,腦科學與類腦研討已成為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範疇,被各國視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引領新科技的變革引擎。

 

“為什麼腦科學這麼吸引人,就是因為它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還需要大家去解決。”蒲慕明在題為《從腦科學到類腦人工智慧》的報告中指出,腦科學中最關鍵的研究問題是功能相關的神經環路結構和功能是怎麼產生的。


他指出,人腦由幾百種不同的神經細胞所組成,這些神經細胞通過突觸的連接,形成非常複雜的神經網路。這個網路之中又含有特殊的環路和通路,當進行某一種特殊功能的時候,這些通路就會被啟動。所以我們不單要知道整個神經網路的結構是怎麼回事,還要知道環路、通路怎樣進行特殊功能的工作原理,這是腦科學目前要努力的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張明傑在大會上作了題為《相變與神經突觸的可塑性》的報告。“我從事了將近30年的科研工作,就想瞭解大腦裡面最基本的單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張明傑分享了在相變與神經突觸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特別強調, 如果我們沒有非常堅實的基礎研究能力,如果我們沒有培養解決從0到1的創新能力,我們是不可能真正擺脫被國外“卡脖子”的問題。“產業很重要,但如果想要有長期的、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其實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更加重要。”張明傑呼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趙繼宗在《腦科學臨床轉化研究》的報告中指出,臨床神經科學是腦科學問題源泉和研發成果應用基地。


“腦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都會產生嚴重後果,而目前它的發病機制不清楚。為什麼基礎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認知障礙性疾病在臨床中沒有非常好的解決?這就需要我們把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能夠有效結合起來。”趙繼宗認為,臨床是問題的來源,不過臨床發展的問題,臨床大夫確實很難單獨解決,需要多學科的合作。正因如此,研究發現的問題要到臨床中檢驗,科學研究的結果要到臨床中驗證,最後通過精醫學來產業化。


趙繼宗還認為,過去臨床醫學得益於引入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等學科的方法與技術而得到長足發展,那麼未來臨床醫學將以特有的方式向腦科學研究進行積極的回饋與回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以《科技鑄器 開啟腦科學研究新範式》為題作報告。他認為大科學時代的生命科學特別需要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臺,這個工具和平臺需要學科支撐,也需要產業支撐,更需要新型的人才。


程和平透露,名為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的“大科學設施”, 今年年底打算宣佈試運行,“嚴格來說,它就是生命觀象臺,它把幾十種模態,包括兩兩融合、三三融合,最多可以做到六種、七種融合的模態,來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範式,特別它是作為一個整體,用資訊的技術、AI的技術、計算的技術把它整合起來。國之重器應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腦、觀察生命,就是全景式的、多尺度的、多個維度,也同時獲得結構和功能的資訊。”

 

打造原始創新高地,松山湖厚植創新沃土


“腦科學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前沿研究的熱點之一。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專業委員會是我們結合未來前沿科技與產業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院士專家、更好地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一個嘗試與探索。這也是我們成立的第一個專業委員會。” 陳志傑表示,今年是松山湖科學會議第一次獨立辦會,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便前瞻性地提出關注腦科學與類腦技術,並且提出打造人工智慧與類腦智慧科技與產業創新高地,這足以說明東莞是一座創新驅動發展之城,說明松山湖科學城是一座科學的城、科技產業的城。


這裡是大科學裝置、重點科研院所集聚發展之地——在東莞,既有中國首台、全球第四台脈衝式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也佈局了先進阿秒鐳射設施、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臺等大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平臺,又有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東莞理工學院等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更有與全國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的2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這裡擁有完備的產業基礎——超20萬家工業企業、1.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79家上市企業和3家千億頭部企業組成的先進製造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準持續提高。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智慧終端機產業基礎實,華為、生益科技、中圖半導體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在這裡蓬勃發展,覆蓋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智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逐步完善。這對於松山湖科學城發展人工智慧與類腦智慧科技產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裡有讓創新“雨林生態”繁茂生長的體系——2021年度,東莞全社會研發投入434.45億元,占GDP比重達4%。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022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9000家。當前,東莞舉全市之力,匯八方之智,全力建設松山湖科學城,打造“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生態體系,加速構建科技創新的生態雨林,努力實現東莞城市“蝶變”新生。


“我們希望借助本次松山湖科學會議,讓更多的高端創新資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學城集聚,為廣東的高品質發展,為我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個‘面向’貢獻松山湖科學城的力量。”松山湖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搭建平臺  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之中。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高水準科學會議正是灣區所向,灣區所需。


松山湖科學會議旨在搭建前沿科學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營造粵港澳大灣區科學氛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本次會議期間,凝聚著科學家們在腦科學與類腦技術多年的學術成果和結晶《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共識》正式發佈。

 

據介紹,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最突出的特點是,由“腦科學與類腦技術”相關領域的院士大咖領銜,重點由中青年科學家擔綱。作報告的嘉賓裡面,院士與青年科學家比例約為1:3,以此為青年科學家搭檯子,讓院士專家與科技“後浪”同台交流、對話,充分支援青年科學家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樑、當主角。


自2018年粵港澳院士峰會落戶東莞舉辦以來,已連續四年在東莞舉辦,累計邀請了217位院士參會,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打造品牌科學會議,舉辦松山湖科學會議是推動松山湖科學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學城的具體實踐,也是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應有之義。


據悉,廣東院士聯合會是全國唯一的由院士自主發起、由院士自願組成的科技社團。成立以來,院士聯合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優勢,團結和凝聚廣大在粵工作及在外工作粵籍院士的力量,不斷拓展廣東的高端創新資源朋友圈,努力建成科學家信賴、政企滿意的現代化國際化新型科技社團,積極做好“搭平臺、引人才、導專案、獻良策”的事。截至目前,院士聯合會會員院士已經達到328名,聯絡服務的院士達740位元,密切聯絡高端科技人才超過3000名。
 

浏览次数:2074
文章来源:
作者:Thea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