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一份特殊“禮物” 廣海局爲粵澳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助力

发布日期:2023-05-07 23:21

 

近日,第133廣交會第二期探館,首次組團走進廣州南沙海洋地質調查局采訪。

 

記者瞭解到,海洋地質十二號探寶號作爲我國最先進的海洋地球物理科考船之一,在我國科考史上作出了多項重要的貢獻。2000年前後,在我國南部海域開展油氣勘查任務;2003年,順利實施 “十五”863計劃關鍵技術海上試驗;2011年,中法合作在南海西南海盆開展了深部地殼結構探測科學考察。一直以來,該船致力于我國公益性、基礎性海洋地質調查,在太平洋、南海等海域開展了多項地質調查任務。“十三五”以來,該船航行天數超1300天,航程近12萬海裏,約能沿著赤道圍繞地球5圈。 


據廣海局基礎部秦緒文介紹,澳門經濟發展程度雖高,但地質工作較爲薄弱。研究表明,此前,澳門幷沒有開展過系統的海域地質工作,其管轄海域的地質資源狀、工程地質條件、環境質量和水文環境特徵等資料的缺乏,成爲制約澳門與大灣區快速發展的一大因素。2018年10月11日,澳門海域調查作業正式開始,在這片地質調查空白的新海域,廣州海洋局用上了能力範圍內的全部海岸帶調查技術手段,涉及多波束、單波束、側掃聲呐、淺地層剖面、單道地震、定點海流、表層地質取樣、鑽探、溫鹽深測量、導航定位等10項專業技術工作,使用的調查設備累計超過30台(套)。


調查顯示,澳門海域大部分水體受輕度污染,海底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要使之日漸趨好,今後澳門要繼續完善半島西部下水道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加強對排放污水的淨化處理和海上船舶排污管理,進一步削減污水處理廠尾水中污染物特別是氮、磷的排放負荷,倡導污水資源再生利用;可采用底泥疏浚、紅樹林人工種植、排污口位置優化等綜合措施,優先開展內港、路氹島西北部沿岸和荔枝灣等海域的生態環境修復;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積極合作開展珠江口水污染治理,控制和改善海水環境質量。


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澳門地殼基本穩定,構造活動不明顯;海底表層軟土層厚度約4~20米,基岩埋深約40~75米,總體均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加。澳門水道沿岸基岩埋深較淺,軟土層薄,海底災害地質因素、不良地質條件和障礙物較少,可開展填海造陸、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設。澳門海域淤積較強,不適宜深水港口航道建設,可與珠海市共同開發黃茅島及周邊海域,建設深水中轉平臺碼頭。


2019年12月,《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地質資源與環境圖集》編制完成,成爲地質人爲澳門特區獻上的一份特殊禮物。


“澳門是實踐‘一國兩制’的典範。今後,我們將密切關注澳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實際需求,在國家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統一部署中,有針對性地及時補齊地質工作短板,爲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助力。”負責人說。

 

浏览次数:3471
文章来源:
作者:Thea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