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023年海外華媒看廣東高質量發展”一行來到深圳。來自五大洲27家華文媒體的30名社長、總編、記者代表走進深圳高質量發展一綫采風,向世界報道深圳發展最新情況。
中午12時許,葡新報社長馬麗梅就發了個朋友圈,記錄她當天上午在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展廳看到的各式新能源汽車。
在比亞迪,華媒代表們看到了比亞迪的技術創新和快速發展,這成爲他們瞭解深圳高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窗口。“深圳是創新之都,深圳的創新,給我感覺就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泰國僑商智庫董事長陳金敦感嘆說。

在親身體驗小運量軌道交通——比亞迪雲巴的便捷後,華媒代表團前往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全國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圍屋之一的大萬世居,感受一代代客家人艱苦創業,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精神,也體驗深圳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取得的成效。
“文化就像一抹亮色,我們無論漂洋過海到多遠,這抹色彩都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來到深圳大萬世居,我感到很親切,深圳的文化傳承和保護做得很好!”馬麗梅說。

在前海,華媒代表團成員驚嘆前海這一“特區中的特區”高水平開發開放以及飛速發展的態勢,也從“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中,對深圳“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代表團成員表示,從坪山區到南山區,在深圳短短的一天,走訪多個地方,讓他們多維度認識、瞭解深圳。未來他們希望能更深入瞭解深圳,做好深圳與世界連接的橋梁。
拿著輕便的大疆GoPro,美國《神州時報》中國新聞采編主任李弘毅一路看,一路拍。“這是第二代GoPro,拍出來畫面清晰度高,便攜好用,現在已經成爲我外出的拍攝好夥伴。”
不僅僅他愛用大疆的産品。李弘毅告訴記者,此前他去冰島時,看到空中有5架無人機在拍攝,都是大疆的。“無論是比亞迪的電動車,還是大疆的産品,可以說深圳的高科技産品,已經‘飛入’世界各地的用戶手中。”
李弘毅表示,深圳産品在國外被熱捧,體現了深圳企業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新興産業有敏銳的“嗅覺”,布局早,因此,可以走在時代的前列,在其領域內引領中國甚至世界産業的發展,而這正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底氣。
“一天走下來,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惦記著的前海這片‘試驗田’,還是作爲民族工業彎道超車典範的比亞迪,世界各地的華人都非常關注,也爲之感到驕傲。”黃曉東表示,深圳已經找到了一條走在發展前列的道路,“只有把握住全産業的自主創新,保證知識産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才能使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而深圳在高新技術的創新上,肯定是引領全國之先的。”
“剛剛我在車上有點抑制不住流眼淚了。”國際日報中國事務部主任助理伍新雄說,一路參觀下來,他感受到深圳的高速發展和勃勃生機,而這正是祖國發展的縮影。“從深圳看祖國,祖國真真正正強起來了!”
一天的參觀、體驗,代表團成員紛紛表示收穫頗豐。他們認爲,深圳改革開放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作爲海外華媒,他們會將自身的所見所感,將深圳創新的發展理念和包容的友好態度傳遞到全世界。
“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對祖國發展的真實信息的瞭解需求非常強烈,目前他們對國家發展的迅猛現狀實際上瞭解是不夠的。因此我們華文媒體的責任重大。我們要更好地把深圳、祖國真實的改革發展情況更好地傳播出去。”黃曉東還建議,低調謙虛的深圳要更大膽向世界展示自己,通過更多渠道告訴世界深圳改革發展好在哪裏、爲什麽好。
在李弘毅看來,講好深圳故事、中國故事,還要沉到底層,抓住普通民衆的注意力。他認爲,有時候打動普通人只要一個故事,而故事必須是貼近生活的,能讓人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這樣才能引發人的思考和共鳴,傳播效果才更好。
同時,要注重傳播的渠道,比如現在的一些社交媒體傳播更快、更容易形成現象級傳播,因此,要動員民間力量,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運用多種渠道,多說點具體的故事的細節,少講大道理,這樣的傳播更能打動人心。”李弘毅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