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2023海外華媒看廣東高質量發展參訪團,開啓了最後一天的行程。在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來自五大洲27家華文媒體的30名社長、總編、記者代表在初夏中,沿著研學路徑,瞭解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這一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産。

走過飛龍橋,橘色灑落一地,無邊無際。5月,公園中近兩萬平方米的萬壽菊迎來了盛花期,連片的花朵競相開放、爭奇鬥艶,形成一片“橘色的海洋”,引得各位參訪團成員駐足欣賞,合影留念。
參訪團一行乘船,游覽了整座濕地公園的全貌。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廣州的中心城區海珠區,占地面積達1100公頃,是在權衡超過萬億土地商業開發價值和生態保護後,所建起的城央濕地公園,其中共生活著180多種鳥類、738種昆蟲和64種魚類,園區內生長的植物種類也超過1000多種。是廣州城中央的“城市綠心”,也是都市經濟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的典範之作。
千島日報特派記者、編委劉蘭玲表示,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能夠建設、保護起這樣一個自然生態完整的濕地公園,我們看到祖國對環保的高度重視和廣州對環境環保的決心,我們也爲廣州對于海珠濕地的保護工作感到驕傲。

行程的最後一站,華媒參訪團來到了廣州華僑博物館,參觀華僑展品、瀏覽華人史料、觀看記錄視頻。
這座全國首家利用百年文物建築建設的華僑專題博物館,不僅藏著上萬件文物,還保存著一代廣州人闖蕩遠方的傳奇往事。
據瞭解,館內展陳以“廣州華僑與歷史貢獻”爲主題,以“尊重歷史,以物叙事,以點帶面,突出特色”爲原則,設立“華僑史話”“家國情懷”“情暖僑心”“記住鄉愁”四個基本展廳以及“五仙門發電廠的故事”專題展廳,全方位展示廣府華僑華人的突出貢獻。
敢爲人先的廣州人,總有一股“闖世界”與“不服輸”的魄力,他們敢于在未知的旅途中踏出第一步,敢于在逆境中前行,也能在祖國需要時,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回頭。
“華僑爲革命之母”,是孫中山對海外華僑的至高評價。在參觀完廣州華僑博物館後,在場的華文媒體無不爲廣東僑胞的拳拳愛國心感到動容。

活動的最後,海外華文媒體紛紛表示此次2023海外華媒看廣東高質量發展媒體行,深入廣東省江門市、深圳市、廣州市,切實感受大灣區變化,“零距離”感受廣東高質量發展情況,收穫頗豐,深感責任重大。接下來,他們將通過海外華文媒體渠道將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傳播到世界,講好廣東故事,讓世界瞭解廣東,愛上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