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美工廠招工難或延期+ 查看更多
最近在台積電股東會上,董事長劉德音透露了台積電美國廠管理上面臨的挑戰,也表示目前謹慎評估在歐洲建廠的可能。外界指出,原先預計明年量產的台積電的美國工廠,目前進展卻被市場普遍認為落後,主要原因包括廠區審查的進展緩慢、美國補助條件苛刻以及人力不足。
台積電原本計劃在美國招募4,500名當地員工,但現在卻面臨美國員工對工作內容的不適應,導致招募進度落後,讓科技領先的台積電在美國建廠進度面臨延期壓力。據台媒報道,在早前召開的台積電股東會上,劉德音被問起美國廠在員工管理上面臨的挑戰,坦言自家公司在太平洋彼岸的管理文化還有改善空間,“(美國廠管理)這個東西,大家都在學習……”台積電美國廠預計明年量產,但目前進展落後。供應鏈人士透露,該廠仍停留在準備階段,不僅已採購進場的機台設備未能投入實際運作,“值班的人力也不足,甚至還商請供應商,幫忙在周末輪班。”
明年投產或不能夠達標
從台積電去年12月舉行美國廠典禮算起,至今已過了近半年時間,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指出,假如進度持續落後,該公司預估2024年投產的產能目標可能有變化,“也許規模(指產量)也不會這麼大”。有分析指出,目前台積電美國廠,有兩大挑戰待解:首先,是廠區審查的進展,其次,是人才招募。其中,特別是後者。在美國職場社群平台,多位曾任職台積電美國廠的美籍人士,陸續抱怨管理層,讓台積電美國廠管理的問題迅速放大。這些抱怨最嚴重的問題,當屬來自台灣員工與美籍員工的摩擦。“我聽到的是美國工程師待遇比台灣的好,而這當中是有一段差距的。”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特約顧問柴煥欣指出,美國工程師的薪資較高、不用值夜班,甚至是不願意聽從台灣主管的命令,加大了台美員工之間的心結。
美員工管理難挑戰巨大面對必須24小時不間斷運作的晶圓廠,劉德音在股東會講得很清楚:“不願意值班的人,就不要來參加這個產業!”在這番強硬談話的背後,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指出,台積電近年也在嘗試新的管理模式,如讓員工“做4休3”等做法。“美國人自由慣了。”吳金榮這句話點出美國職場文化與台灣的差異,他觀察美國的就業市場裡,人們更樂於投入工時彈性、公司文化自由的軟件行業,而屬於製造業、講究紀律的台積電,要招募員工本來就不易,“台積電只能慢慢培養。”
此外,對外界指台積電已經派出考察團,與德國商談投資可能性,劉德音早前表示:“還在和德國政府討論補助金額,不要有條件。”今年3月外媒指出,台積電申請美國晶圓廠補助時,美方提出了種種苛刻的條件,包含要披露商業秘密及共超額利潤等。
劉德音曾表示“台積電無法接受。”專家:在美建廠四難題對於媒體指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進度不如預期,台灣學者李正圻表示,台積電的海外擴張之路近幾年按下了快速鍵,但在複雜的地緣局勢影響之下,台積電的擴張面臨著核心技術外流、技術型人才外流、成本高、限制性經營等諸多挑戰。
李正圻指出,台積電在美國建廠遇到的困難主要有四方面:成本、人才、文化和政治。成本方面,在美國新建芯片生產線成本高,而美國承諾的補貼遠不足以彌補芯片製造的長期成本;人才方面,台積電在美國建廠必須應對勞動力不足與工程師短缺的問題;文化方面,台積電在美國佈局發展還將面臨技術洩露風險,也遭遇了文化衝突和溝通障礙;政治方面,台積電在美建廠要面對美國兩黨之爭和地緣政治風險。
種種細節都充滿挑戰,顯示台積電赴美投資實際上是一種冒險行為。李正圻續稱,面對地緣優勢,台積電試圖對沖風險,卻發現自己的行為正在製造新的緊張局勢。而歐美等國家目前還面臨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可能會讓台積電的投入不斷超出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