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訊 行业观察

【經濟觀察】澳門著力發展綠色產業 探“雙碳”實踐路徑

发布日期:2023-06-15 14:19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時,澳門特區政府環境保護局公佈了《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報告顯示,環境保護局正持續優化環保政策,以有效應對公共衛生所造成的的問題和挑戰,並積極推升居民對環保的關注。同時,特區政府亦正按照去年完成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以“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為願景,利用科研創新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為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助力配合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文/澳商記者吳爾珊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日前發佈。據報告指出,特區政府現時致力推動能源轉型以減少碳排放。在能源方面,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和提升能源效益,包括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應用可再生能源、提倡綠色建築等;在交通運輸方面,則加快推動電動車的普及,以實現節能減排和改善環境質量的雙重效益。
      加強綠色建築技術材料應用
      陸路交通運輸車輛是澳門多種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為此特區政府近年來加快推動使用電動車、完善充電設施等一系列措施。環境保護局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已安裝的公共輕型汽車充電位增至2,000餘個,電動單車充電位增至500個。“局方後續還將進一步推動電動車的普及,以加快實現陸路交通運輸領域的減污降碳及綠色轉型,助力落實‘雙碳’目標”。
      “本澳近年雖致力推動低碳減排工作,但本地工程項目與發電量的增加,亦成為影響澳門空氣質素的顯著因素。”立法會議員馬耀鋒稱,當局需加強對業界在綠色建築技術及材料的應用推廣,特別是“澳門新街坊”使用了高效環保的預製組件,以及填海新城區採用綠色建築方式和太陽能光伏裝置的經驗,與業界進行分享。同時,積極研究在公共建築物牽頭應用“垂直綠化”的可行性,以降低與建築物相關的碳排放,以及未來對電力等能源的消耗,為低碳城市提供綠色建築基礎。
      同時,特區政府還持續就澳門沿岸水質、固體廢物等採取應對措施。環境保護局介紹,為改善內港污染問題,當局開展了“林茂海邊大馬路雨水箱涵排水口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設計連建造工程的招標工作,以及進行“內港南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前期設計。同時,禁止進口不可降解一次性刀、叉、匙的措施出台;並增加了資源廢物回收點和智能回收機數量,以推動“源頭減廢、分類回收”。
      冀設綠色科研基金支持創新
      澳門在做好頂層設計,提升本澳市民減碳意識,以及從經濟和能源結構進行低碳化調整的基礎上,還需要推動綠色科研成果轉化,特別是要鼓勵產業應用,以加快“雙碳”進程。
      “自訪澳通關措施全面復常後,旅客數量增加,海陸交通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亦隨之上升,因此期望政府能進一步加強保護措施的廣度和力度。除優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限制對環境有害產品的進口外,更要多方引進綠色技術,促進地區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馬耀鋒建議,可以通過多元化活動將國際新興環保產品及技術引入本澳,加強政府與企業溝通,特別是藉博企銳意發展新產業板塊,合作推動各類環保技術與成果的宣傳推廣;同時期望環境保護局制訂恆常穩定的開支預算,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適當支持。
      特別在利用科研創新促進綠色產業建設方面,立法會議員施家倫稱,隨著本澳高新科技高速發展,政府可將創新科技和綠色低碳生活加以結合,鼓勵社會各界積極研發更多綠色前沿項目,探索打造綠色科技研發基地,透過上下游綠色科研項目推動社會“減碳”工作。
      施家倫又提出,可以參考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該基金就四個主題範疇,即減碳節能、綠色運輸、廢物管理、保護空氣及水質素等科研項目提供資助,鼓勵相關科研成果能夠得到實際應用,從而加速城市低碳轉型,邁向‘碳中和’目標”。
      鼓勵業界參與區域合作項目
      此外,本澳受自身城市體量限制,生態保護及廢物回收措施的有效實施,還需透過緊密的區域合作方能實現。對此,馬耀鋒建議當局深入參與珠三角地區的環境保護規劃。“日前,廣東省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正好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機會,希望當局積極跟進並深入參與有關項目,藉協作機制強化與鄰近地區之間的環境保護合作力度,共同開發並應用成熟的‘低碳減廢’技術,助力實現灣區‘無廢城市’的建設目標”。
      就在6月15日至16日,20餘名澳門青年跟隨“粵有為”青年訓練營,走進珠海高景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烯灣科城(廣州)新材料有限公司,親身瞭解內地新能源企業及綠色低碳產業的蓬勃發展現況。“風、光、熱、儲”等綠色新材料正處行業風口,此次活動目的之一,即致力為澳門新能源業界開拓綠色創新創業之路提供更多機會。
      在此次青年訓練營啟動儀式上,粵港澳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會長胡伯傑表示,該協會正在香港籌備一些課程和活動,以推動香港青年走進灣區,與科技公司、科研機構進行交流與對接,從而加強他們對灣區產業發展的瞭解,也期待透過青年訓練營接觸更多澳門青年,未來相信會有機會和澳門高校尋求合作。他續稱,在與初創科企交流時瞭解到,希望由政府部門作為“領頭羊”去應用創新綠色科技,將有助青年創業者更好地打造和推廣綠色技術產品。
      “澳門開展綠色合作的優勢,在於這是一個比較小的城市,新興綠色產品或方案的落地和應用會比較容易,覆蓋面太大的話反而不容易操作。”胡伯傑指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碳中和”的實踐,則需要考量三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因地制宜、通力協作,以加快灣區實現“雙碳”目標。

浏览次数:7152
文章来源:
作者:吴尔珊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