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這條由頭食到尾的歷史古街 來此尋返“記憶中嘅味道”+ 查看更多
澳商訊 就連《再見艷陽天》、《輝哥為食遊2》等香港早期TVB電視劇、綜藝都來珠海取景拍攝的地方,究竟有何獨特風情?
在廣東珠海,一條地處珠江三角洲南端的具有悠悠歷史的鬦門舊街,有著西洋式的騎樓建築群、地道的嶺南傳統特色美食,吸引著全國各地眾多遊客前來打卡幫襯。這條舊街還藏著一種百年傳承美食,成為了不少灣區人“記憶中的味道”,今日帶你一齊來“雲打卡”!

鬦門鎮作為著名的僑鄉,常有船隻來往於香港、澳門、廣州等地,農副產品購銷兩旺。周邊的商人、本地的華僑和外國傳教土也因此紛至遝來,投資經商、辦教堂。繁盛時道上車水馬龍、人群接踵摩肩,商賈坐販數不勝數,作坊、茶樓、酒肆熙熙攘攘,港幣、洋貨充盈市場。
跨過百年歷史長河,這條500米長的文化古街,如今重新散發濃濃的煙火氣,令這座城市升溫不少。鬦門鴨紮包、勝蘭號陳皮、鬥門糍水、鹹魚街8號老面館等各式嶺南傳統地道美食,可以由頭食到尾,填飽胃!
“通關後第一個就是想到你啊!好好食!”自從香港與內地通關後,這款美食令不少香港旅客心心念念,到底有什麼來頭?

源起晚清,走過民國直至現代,傳統美食鴨紮包的發展傳承史由來已久。清光緒年間,葉鴻波一家遷居今珠海鬦門區蓮州鎮橫山地域,此地商貿雲集,市井繁華,人稱“小澳門”。當時葉鴻波在權貴之家做幫廚,制臘鴨燒鴨間發現鴨腳、下鏟、翼臟棄之可惜,就重新收集加工,調味蒸制。忙碌間隨手將食材置於通風處,等數月後想起發現早已風乾。於是重新蒸煮,驚奇地發現食材色澤黃亮,鮮香誘人。從此,這道以鴨料捆紮而成的美食,就被稱為“鴨紮包”。
鴨紮包包括鴨下巴、鴨腳包、鴨翼包三部分,其製作工藝遵循古法秘制晾曬,從鴨子的選材到醬料的配比都大有講究。
選取上等的本地鴨下巴、鴨翼、鴨腳,用優質的鴨肝、鴨腸和豬肉搭配,再經過秘制、起水、生曬和捆紮等層層工藝。歷經時間的沉澱同陽光的升溫,秘制醬汁滲入了鴨肉的每一寸肌膚,造就了鴨紮包獨特的風味。
只需將風乾後的鴨紮包上鍋,沸水後隔水蒸20分鐘,夾一口進嘴,肉美而鮮,口感緊致有嚼勁,鹹中帶甜,不油不膩,慢慢咀嚼,回味餘香。

2013年,“橫山鴨紮包”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凡的食材,歷經百年傳承,背後有著四代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創新。正因始終堅持手工製作,使鴨紮包有著機器無法代替的人情味,喚起了一代又一代食客舌尖上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