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元基金 廣州助推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 查看更多
近年來,廣州圍繞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戰略任務需求,結合廣州市重點産業布局,推動建設了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依靠“建設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型”做法,逐漸成爲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和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的重要平臺,成爲推動廣州市科技創新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
目前,全市現有新型研發機構近80家,連續7年數量穩居全省第一,其中引進金力、趙宇亮、葉甜春等領軍人才作爲院長,領銜共建了14家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占全省70%。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已經進入核心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廣州根據這幾年的實踐,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總結摸索,形成了《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作爲廣州市引導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意見》明確了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包括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幷聚焦技術供給、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引育、金融賦能五大核心功能,分總體要求、支持和鼓勵措施、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全過程管理、其他等四個部分提出23條意見,著力強化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和産業支撐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以支撐産業發展爲重心,強化産業技術供給能力
技術供給能力是新型研發機構的“生命綫”,是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從目標上,《意見》明確,新型研發機構須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産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自我造血功能及可持續發展。從機制上,《意見》提出,鼓勵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支撐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面向企業著力攻克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此外,《意見》還明確支持在南沙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
2022年,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承擔縱向項目592項,經費5.47億元,其中國家級147項,省部級218項,累計已形成國家標準172項,逐步在空天科技、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等領域形成領先優勢,帶動做強做優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以實現市場化“造血”爲導向,架設成果轉化關鍵橋梁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最後一公里”,這也正是國家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進而解決傳統科研機構轉化能力不足問題的重要原因。
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意見》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勵制度,積極輸出技術和知識産權等科研成果,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淨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5%以上可以獎勵給爲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將成果獎勵延伸到爲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充分體現了圍繞成果轉化的政策導向,將有效激勵整個成果轉化團隊。《意見》還明確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共建期結束後,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原則上實行市場化運行;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處置權、收益分配權,可以自主決定成果的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等。
在市場推廣方面,《意見》提出,推動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促進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科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供需有效對接、加強聯動。積極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研製設備進入國家、省、市三級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對符合目錄要求且實現銷售的裝備産品納入用于支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研製與推廣應用的資金項目庫,加大科技創新對産業發展支撐作用。
2022年,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技術性收入達19.79億元,其中技術服務收入14.76億元,技術開發收入4.79億元;服務企業5438家,有效支撐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以領域技術優勢爲抓手,圍繞專業領域集聚孵化企業
新型研發機構具備強大的科研攻關能力,也有源源不斷的技術供給,同時相關技術與市場契合度非常高,除了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形式輸出科技成果,孵化企業也是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落地的重要形式;此外,研發機構還具備依托專業技術支撐集聚專業領域企業的優勢。爲此,《意見》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通過科技成果作價、資金投入等方式參股孵化企業,幷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合作,推動創辦或引進孵化的企業落戶廣州。
據統計,目前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技術作價入股、建設孵化載體等方式開展企業孵化已初見成效,技術作價入股35家企業,其中2022年技術作價入股13家企業;累計孵化801家企業,培育上市企業7家,高新技術企業10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45家,2022年新創辦企業88家。
以解決“後顧之憂”爲目標,形成人才引育“蓄水池”
人才是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如何讓各類高端人才應享盡享各項政策,安心在穗科研創新?政策應予以重點支持。爲此,《意見》明確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領軍人才及其高水平創新團隊成員申報國家、省、市各類人才計劃,承擔廣州市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進入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戰略專家委員會,還明確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及其人才團隊,按市屬單位享受市級現有人才政策相關待遇。《意見》還提出建立各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對新型研發機構在基礎條件建設、用地(場所)保障、財政資金、人才引進與培養、配套設施、人才子女入學、出入國(境)、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
截至2022年底,新型研發機構從業人員共計1萬餘人,其中研發人員約7000人,行業領軍人才33人,留學歸國人員264人。
以構建多元化“輸血”機制爲引導,推動金融賦能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階段、科技成果轉化階段還是市場化階段,科技金融的資金融通功能都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于市場化階段的初創企業來說意義重大。如何發揮金融資本杠杆作用,推動社會資本投資新型研發機構孵化企業和項目,爲此,《意見》鼓勵有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利用自有資金發起或聯合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天使投資等科創基金,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新型研發機構可按照相關規定申報設立科技創新子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項目。
在運營管理機制上,《意見》提出,試點實施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運營管理機制改革,允許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多元投資的混合制運營公司,其管理層和核心骨幹可以貨幣出資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在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盈餘的國有資産增值部分可按不低于50%的比例留歸運營公司。
支持推動廣州産投集團以新型研發機構爲主要合作對象,設立了 50 億元的“人才與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已有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發機構共同成立投資基金,基金規模超過8億元。
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廣州市將圍繞新型研發機構的技術供給、人才引育、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金融賦能“五大功能”,主動對接服務,積極協調解決建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全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