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訊 行业观察

院士雲集!珠海這場學術大會聚焦神經科學及技術產業發展

发布日期:2023-07-28 15:46

      澳商訊 7月28日,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暨第十六屆全國學術會議、第二屆中日韓國際會議開幕,重量級大咖雲集、高質量學術報告分享、多元化活動紛呈的神經科學學術盛宴在珠海啟動。

大會現場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表示,協會將持續支持學會發展,加強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進一步發揮珠海、橫琴優勢,主動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希望參會代表繼續推進神經科學研究,助力學科交叉融合,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手段。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符永革稱,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揮以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大灣區科研機構的龍頭帶動作用,開展腦科學、類腦智能等領域的全球前沿科技研究,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注入創新動力。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旭在致辭中提到,本次年會設立重大進展、青年論壇、專題學術報導等特色活動。恰逢中日韓國際會議,多位海外學者遠道而來,期待大家一起交流學術、切磋技藝、分享研究進展、共謀中外神經科學發展大計。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全國學術會議會、展、賽、合四位一體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全國學術會議以會、展、賽、合四位一體為定位標準,聚焦神經科學、類腦、電腦等學科,助力學科交叉發展。本屆會議神經科學共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等共20位院士蒞臨大會。海內外452位報告人受邀前來,設置7個大會報告,58個專題研討會,收錄1270篇摘要,12個會場同步召開。還設置了6個特色論壇,包括產學融合、AD圓桌論壇等,聯合企業開展11場技術交流研討會。
      同時,第二屆中日韓國際會議同步召開,中日韓國際會議由中國、日本、韓國神經科學學會共同主辦,為亞太地區神經科學家提供高質量學術交流平台。日本、韓國乃至歐洲等地神經科學專家學者遠道而來,與國內同仁加強學術交流,分享最新研究進展。
      本次大會圍繞基礎研究、腦健康腦疾病、神經科學技術工程和人工智慧“卡脖子”關鍵技術等前沿話題開壇論道。大會邀請到來自日本、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多位權威科學家參會,產業領軍人士在大會中展示最新產品與技術,為粵港澳大灣區搭建“引進人才”平台,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協同優勢,向國內外神經科學傑出人才拋出“橄欖枝”。
      張旭表示,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全國學術會議已發展成為集學術交流、學科交叉、國際合作、科技獎勵為一體的高質量交流平台。今屆會議包含了神經生物學、神經醫學、神經技術,以及腦機介面等類腦智能、類腦計算等內容,體現了神經科學的延展性,呈現出一些新成長的事物。
      “類腦智能未來的發展,並不局限於腦疾病的診治,還涉及人工智慧之中很多具有創意的東西。”張旭稱,例如和藝術、影視、文學等具創意性的產品進行結合。
      此次還邀請了眾多日韓專家學者來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起參與研討神經科學課題,張旭認為,深合區的區位優勢即鄰近港澳,國際聯繫將會是非常活躍地方,同時神經科學的區域發展,也需要吸引國際上層次非常高的廠家,高端科技有助引領智能製造的發展,將是深合區、澳門和珠海需要努力的方向,希望利用好資源、環境、政策等,往前再走一步,提升區域競爭力。
      同時,為了加強與國際學術和技術交流,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去年在澳門設立了粵港澳腦智工程中心,主要是搭建技術轉移轉化的國際化平台。目前,該中心有關轉移轉化體系已基本建起,新創公司的成立、技術轉讓等已經啟動。“未來還會藉澳門平台,增強與國家上的技術互動,亦有助吸引國外高新科技企業在澳門註冊。同時,港車、澳車北上政策會使粵港澳的聯動更加便利,為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增加澳珠極點能級量級注入科技動能”。

浏览次数:4706
文章来源:
作者:吴尔珊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