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澳本月啟幕搭國際藝術交流平台+ 查看更多
澳商訊 澳商綜合報道 澳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下稱“藝文薈澳2023”)將於今年7月至10月舉行。“藝文薈澳”創建了政府、企業、藝術家和公眾參與的共建模式,塑造本澳的文化旅遊新品牌,將澳門打造為璀璨奪目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促進“文化+”發展。
展逾兩百名藝術家現當代傑作
“藝文薈澳2023”新聞發佈會昨(5)日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今屆活動將含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本地藝術家邀請展、本地策展計劃、高等院校藝術展和平行展,共八大板塊30個遍佈全澳各區的藝術展覽,匯聚來自20多個國家地區極具活力與代表性的200多名藝術家的現當代傑作。
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此次再度擔任“藝文薈澳”總策展人。他提出以“命運的統計學”為主題,認為科學研究自古與信仰活動密不可分,科學史中也糾纏着大量神秘元素,而信仰活動時常以實證的面目出現。故今屆尤其關注以全新視角探索信仰傳統的藝術,以及以深邃的人文視角思考科技史的作品。
當中, 主場展將於7月28日起在澳門藝術博物館一至三樓展廳展出,集中探索科學信念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展出118件(套)當代藝術作品,包括繪畫、版畫、攝影、混合媒材、雕塑、裝置、影像以及人工智能等。此外,邱志杰將帶來三場主題講座,介紹策展思路,交流國際藝術新動向。
還有六件由多國藝術家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將陸續在澳門多個文化景點和生活社區展出,讓藝術與城市空間相互結合,形成充滿新意的文化藝術景觀。包括:中國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的《面鏡6#》、墨西哥藝術家Gabriel Rico、由南非的Jonty Hurwitz和以色列的Yifat Davidoff共同創作的靜態雕塑《煉金術的飛躍》、由韓國和英國藝術家(Mimi Son、 Elliot Woods)組成的藝術團體Kimchi and Chips創作的《光環》、由澳門策展人林小雯攜手美國藝術家Clement Valla帶來的《澳門點雲花園》。這些作品透過或傳統或奇特的形式解構當代多元文化的意涵,讓澳門成為一座更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藝術城區,進一步提升文化旅遊體驗。
設四個城市館城呈現多元創意
今屆“藝文薈澳”設有四個“城市館”,由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館主辦塞爾韋拉新鎮館、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主辦京都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主辦倫敦館,自8月1日起陸續開幕,呈現各個城市的多元文化和藝術創意。
本屆特設“本地策展計劃”,公開徵集參展方案,為澳門藝術家及策展人提供面向國際的交流平台,激發本地創意能量,展現澳門藝術創作動向,經評選後脫穎而出的策展方案,將於8月至11月期間轉化成展覽與觀眾見面。
文化局攜手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於澳門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高等院校藝術展”,邀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聖若瑟大學,共8間內地和澳門的高等院校參展,促進學界的藝術交流。
此外,為推動本地藝術行業和社區藝術的發展,開闢了平行展板塊,邀請本地具規模的商業畫廊及機構參與,吸納既有的社區藝術活動,增加大眾對本地藝術市場的關注。“藝文薈澳”活動期間將設有多項藝術交流活動,帶領觀眾更深入和全面地體會“藝文薈澳”的魅力。
國際化本地化兩項均有所突破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藝文薈澳”的主要特點,就是透過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融合多元文化視域,接軌國際藝術發展,培植本地創作力量,全面呈現一個兼具歷史文化縱深和當代人文廣度的國際藝術雙年展,亦是為澳門打造國際級的具標誌性的文旅品牌。“從今年7月到10月,近30個展覽將陸續開幕,澳門將呈現‘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美好的城市形象”。
“本屆‘藝文薈澳’是繼特區政府提出‘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之後的全新一屆藝術雙年展,在國際化和本地化兩方面均有所突破:既開設了本地藝術家邀請展、本地策展計劃,開闢了平行展板塊,更大幅增加外國作品比例,拓展了全球藝術網絡的接觸面。”梁惠敏稱,這也是特區政府進一步落實“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的重要舉措,致力於提升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文旅體驗,激發城市創意,促進文旅融合,為本地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