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引江濟淮蜀山複線船閘工程衝刺10月上下閘首封頂+ 查看更多
澳商訊 8月22日,記者從引江濟淮蜀山樞紐建設方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交四航局)瞭解到,蜀山複線船閘首段閘牆順利實現封頂,正全力以赴衝刺10月份上下閘首封頂目標。

引江濟淮工程從南向北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際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是國家水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安徽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
安徽省引江濟淮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技術負責人、合肥建管處處長王同如告訴記者:“引江濟淮工程任務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結合灌溉補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供水範圍涉及河南安徽兩個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受水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惠及人口5117萬。一期工程已於2022年底試通水通航,並於近日開始試運行。而引江濟淮蜀山複線船閘工程,也於2020年12月動工,目前進展順利。”
據瞭解,項目團隊自2018年10月進場施工以來,先後承建引江濟淮蜀山樞紐工程(一線船閘)、江淮溝通段瓦埠湖區航道和蜀山複線船閘工程等。其中,蜀山複線船閘計劃於2025年5月完工,是目前安徽省在建的最大規模最高等級船閘。
毗鄰蜀山複線船閘,百米之外是已建成通航試運行的一線船閘。蜀山一線船閘位於合肥市蜀山區的江淮分水嶺,面臨引江濟淮工程施工必須攻克的最大關隘,這裏不僅是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線,更是引江濟淮工程途經地勢最高地段之一,同時還需要穿越膨脹土、崩解岩廣泛分佈的複雜地域,這種地質被稱為工程建設中的“雷區”。
“膨脹土遇水膨脹,失水幹縮開裂;崩解岩則遇水鬆軟如稀泥,等到天晴水分蒸發後則堅硬如岩石。”吳彰彪告訴記者,“在這樣的土壤中開渠,如果處理不當,容易造成渠道垮塌,這也是這重大工程千年來一直難以付諸實施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千年難題,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一開始就把膨脹土和崩解岩列為重點技術攻關課題,迅速組建了項目總工王英凝為組長的技術攻關小組,希望確保船閘基坑和航道基礎的牢固。
蜀山複線船閘是引江濟淮二期工程的先行工程,位於合肥市高新區城西橋村蜀山一線船閘南側,兩閘中心相距102m。在施工現場的智慧工地監控大廳,人員、材料、機械、進度、安全等狀態在監控視頻大螢幕上一目了然,重大風險源如塔吊管理、基坑防護等,項目部也專門配置了即時監測系統,進行全過程不間斷監控。
與蜀山一線船閘的地基地質情況相比,複線船閘挑戰更大,深基坑分項開挖量更大,基坑也更深,加上施工場地緊鄰派河,所在區域膨脹土和崩解岩大量分佈,基坑施工邊坡防護難度加大。為此,項目部在派河側基坑邊坡安裝自動化監測設備,檢測數據及時回饋指導基坑開挖,保證工程優質、安全、穩步推進。同時,項目部將BIM技術運用於項目全壽命週期管理中,從項目設計、建造、運維,全周期智能化介入。

在智慧科技的助力下,中交四航局承建的蜀山複線船閘實體品質優良,混凝土強度合格率100%,灌注樁一類樁比率99.7%。目前,蜀山複線船閘土建主體結構整體穩步有序推進,其餘結構也已進入最後衝刺攻堅階段,主體結構計劃於2023年基本完工,將為人字門等金屬結構安裝創造有利條件,為複線船閘順利通水通航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