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动态

商務部對台聚碳酸酯徵反傾銷稅

发布日期:2023-08-13 12:13

中國商務部14日發佈公告,初步認定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進口聚碳酸酯存在傾銷,15日起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進口經營者進口所涉及公司生產的被調查產品時應提供相應保證金: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16.9%,台灣出光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16.9%,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7.0%,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0%,其他台灣地區公司22.4%。

 

兩岸學者表示,大陸是台灣聚碳酸酯出口第一大市場,佔比約78.5%。此次對台灣聚碳酸酯的徵收反傾銷保證金,顯示大陸有意整頓和規範兩岸經貿往來,維護公平競爭原則。

 

台傾銷產品損害大陸產業

根據調查結果和《反傾銷條例》有關規定,調查機關初步認定,被調查台灣產品存在傾銷,大陸聚碳酸酯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調查機關決定,採用保證金形式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從本月15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公司生產的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保證金比例向中國海關提供相應保證金。根據公告內容,對台灣地區公司徵收的保證金比例分別從16.9%至22.4%不等。聚碳酸酯(簡稱PC),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無定性熱塑性材料,外觀常為透明的圓柱狀或球形粒子或固體粉末,其特性是具有抗衝擊強度高、加工性能好、透光率高,以及耐熱和耐寒性佳。用途常見於電子電器、板材和薄膜、汽車、光學、包裝、醫療器械,以及安全防護等諸多領域應用。

 

大陸為台灣PC最大出口地

據大陸海關資料統計,去年大陸聚碳酸酯的進口來源地,主要是中國台灣、韓國、泰國和日本等國家及地區,佔進口金額的65%,其中從中國台灣進口的聚碳酸酯的進口金額為9.44億美元,佔大陸聚碳酸酯進口總額的23.5%,排在首位。

 

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曉笛向媒體表示,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境內產能難以滿足市場對聚碳酸酯的需求,因此很大一部分需求需要進口填補。2022年大陸聚碳酸酯的進口來源地主要是台灣地區,大陸也是台灣聚碳酸酯出口第一大市場。

 

王曉笛表示,反傾銷保證金的具體比率會因案件性質、產品和產業、調查結果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並沒有一個固定或通用的保證金比率,一般會根據傾銷幅度和對產業的損害程度來確定。2021年,中國向美國聚苯醚徵收保證金,除了一家有沙特背景的公司可以繳納18.3%,其他美國公司需要繳納48.6%。此次商務部對台灣聚碳酸酯的保證金徵收的比率在16.9%到22.4%之間,點名的涉事企業其實都沒有超過17%,如果參照聚苯醚案件的標準,並不算是很高。

 

產能擴建助減少進口依賴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平表示,過去中國大陸聚碳酸酯多數依賴進口,但隨著產業的發展,目前已打破海外的技術壟斷,形成一定的自給能力。聚碳酸酯進口佔大陸需求量比重,從2012年95%下降至去年的49.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2022)》,聚碳酸酯進口稅率最惠為6.5%、普通為45%,增值為13%,因此,此次對相關台灣企業所收取的保證金比率並不算高。

 

但此次所徵收的16.9%至22.4%保證金,將對台灣地區相關聚碳酸酯企業產生一定衝擊。李平指出,從長遠看,隨著科思創聚合物(中國)有限公司、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海南華盛新材料等新建及擴產產能的逐步釋放,大陸聚碳酸酯自給率有望在未來幾年大幅攀升,將逐步減少對海外聚碳酸酯的依賴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銷往大陸的聚碳酸酯產品多屬高值化產品,大陸反傾銷措施對訂單會有影響。台灣“經濟部”官員稱,大陸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最終判決預估11月30日出爐,如果認定傾銷不成立,就會把保證金交還廠商;如果立案便不會交還保證金。但若成立而廠商認為大陸調查方式有瑕疵、不公平,才可能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出訴訟。

浏览次数:264
文章来源:
作者:方寶鈴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