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銀行理財規模縮水行業需提高創新能力+ 查看更多
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底“縮水”超2萬億元。業內專家認為,作為中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大戶”,下半年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回暖,但仍面臨著8月份近3萬億元理財產品紮堆到期等考驗。
今年募資額降逾四成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合計規模為25.34萬億元,同比減少13.07%,較去年底的27.65萬億元減少2.31萬億元。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居民增加基金、儲蓄類產品等方面的配置,以及增加消費支出等行為,勢必影響銀行理財規模。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也認為,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還是去年11月中旬開始的“贖回潮”帶來了長久的負面影響,直至今年4月陰霾才逐漸消散。“從歷史數據看,資管新規五年來,銀行理財經歷了2019年至2021年連續三年規模穩步提升後,2022年6月末達到階段性高點29.15萬億元,此後受股債市場波動、淨值大幅回撤影響,理財客戶出現資金‘搬家’,理財規模開始持續下滑。”
財信研究院金融團隊報告分析稱。除了存續規模外,銀行理財募集資金的能力也受到影響。根據《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累計募集資金27.75萬億元,同比驟降42%。
在業內專家看來,上半年銀行理財募集資金只有去年同期的不到六成,主要因為在淨值化背景下,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對投資者而言其優勢有所喪失。
另外,銀行理財產品體系單一,規模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響。以4月為例,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4月國內市場共新發2,434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425款。其中,317款為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57%;2,117款為封閉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65%。
東興證券研報指出,受去年末債市波動影響,理財產品破淨導致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今年一季度尚未完全恢復,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繼續收縮。二季度以來存續規模已有所回暖,不過6月末部分理財產品到期沖存款對規模也有一定影響。“上半年理財規模下滑與6月末受商業銀行存款考核影響,商業銀行引導理財資金階段性回流至銀行表內有關。”明明認為,6月理財規模大幅下滑是因為商業銀行面臨季末考核,理財資金階段性回流至銀行表內,“另外,今年6月份的下滑幅度低於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在於,表內存款餘額相比往年更為充足,因此沖存款的壓力相對較小。”
市場仍有望持續修復
從產品類型結構來看,《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佔比為95.15%,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11萬億元,佔比為4.38%,較去年同期減少1.5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800億元和400億元。“
從歷史數據來看,資管新規後,固收類理財產品的主導地位在進一步強化,佔比從2019年末的78.08%提升至目前的95.15%,特別是去年以來股市震蕩下行,居民風險偏好下降,低波動的固收類產品更是受到青睞。”財信研究院金融團隊表示。
事實上,2023年上半年債券市場低位回升,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順勢而為,發行規模同比大幅提升,公募型產品發行也逐漸走出2022年理財產品“贖回潮”的陰霾,發行比例在今年二季度有所上升。
不過,2023年上半年權益市場走勢不及預期,在1月震蕩上行之後,2月後長時間表現欠佳,導致部分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虧損,在市場整體跌破預期的收益表現下,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大幅縮減。
根據中國理財網最新信息顯示,目前共有34款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處於存續狀態,其中11款產品淨值在1元以上,淨值最高的是工銀理財發售的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恆生配置理財產品,產品淨值為1.7644元,多數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僅略有浮贏。
上半年,銀行理財不同品種業績分化凸顯,固收類公募產品(不包括現金管理類理財)平均淨值增長率為2.10%,混合類公募產品上半年平均淨值增長率為1.43%,權益類公募產品上半年平均淨值增長率為-2.99%。
權益類產品“破淨”主要受上半年股市震蕩調整拖累,導致整體盈利情況依舊欠佳,所以破淨率居高不下,但理財整體破淨率仍舊在2%以下,整體影響不大。下半年在居民存款回流至理財和理財子公司衝量發力的慣例之下,市場仍有望進一步得到修復。
機構需加強投研能力
在業內專家看來,2023年上半年理財市場規模較年初下滑,總體上屬於2022年四季度理財產品“破淨潮”的餘波。事實上,隨著上半年債市從回暖到走強,居民存款增速的放緩,一季度到二季度理財規模環比不斷回升。“下半年往往是理財衝量發力期,疊加銀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調,吸引力下降,使理財規模有望回暖。不過,這還要經受住8月理財產品紮堆到期的大考。”某城商銀行市場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8月銀行理財產品到期規模創下年內單月新高。8月7日,廣發證券固收團隊測算指出,8月銀行理財存量產品到期規模為2.8萬億元,達2023年以來單月最高點。市場之所以較為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規模,是因為大量產品集中到期有可能會引發投資者集中贖回,進而產生“贖回潮”,而“贖回潮”對銀行理財公司、債市、投資者都有負面影響。
對此,中金公司研報認為,8月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延續增長,但增幅或有所放緩。信用債整體需求仍在,中短久期信用債收益率和利差,或維持低位甚至會有所壓縮,銀行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需求可能會有所減弱,其收益率波動性可能會加大。
有機構人士認為,與8月銀行理財到期規模較大,給市場可能帶來大規模贖回風險相比,銀行理財自身高質量轉型更為務實。“理財產品市場不斷豐富,成為國內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產品,規模大、產品體系豐富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近年來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大,產品同質化仍較為嚴重,消費者選擇合適產品存在一定難度,收益率普遍下行明顯等。”
周茂華認為,未來理財機構仍需要提升投研能力,尤其是加強權益等市場研究,提升資產管理和創新能力,更好平衡收益與淨值波動等;另外,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研究如何幫助消費者高效匹配合適產品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