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籌)廣州揭牌+ 查看更多

9月7日,在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及廣州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共同發起籌建的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籌)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揭牌。
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主任、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聶飈,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廣州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集團黨委董事長秦海鷗以及廣州市科技局各處室相關負責人,上市公司、投融資機構、高校院所等代表參與活動。
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在致辭中提到,推動科研成果成功、有效地轉移轉化,關鍵有三點:一是提高有效科技成果供給。完善以企業爲主體、以市場爲導向、“企業出題、科技界答題”的有效科研成果供給機制。二是培育成果轉化人才——“創業者”。構建創業者成長鏈,培養創新創業者,支持創業者發展爲企業主,繼而成長爲企業家,同時由他們將有效科研成果從樣品轉化爲産品,逐漸成爲暢銷的商品。三是構建市場化評價機制。成果轉化成功與否,應由市場和資本來評價,要打造創業者成長鏈、成果轉化鏈、企業育成鏈三鏈融合的生態系統,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的籌建,將彙聚起企業、高校院所、服務機構、金融資本、産業園區等多方資源,提供對接平臺。期望研究院(籌)探索出一條與 政府結合、與高校對接、與企業共贏、與國際接軌的多元化主體協作共贏的技術轉移新路徑、新方法,爲推動大灣區創新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産力貢獻力量。”王桂林說道。
共建粵港澳技術轉移研究院(籌) 打造高層次技術轉移人才培養“試驗田”
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整合各方創新資源相促相融,充分發揮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力量,結合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産業資源,搭建技術轉移轉化研究、實踐平臺,有效打通“科學技術化,技術産品化,産品産業化,産業資本化”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轉化實力,做大做强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從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及廣州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發起籌建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
研究院(籌)將以“技轉人才開發器,科技成果孵化器,技術轉移加速器,創新主體服務器,資源要素鏈接器”爲使命,努力推進能力建設和資源融合,不斷提升技術轉移服務水平,更快更好地推動廣州市乃至大灣區創新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産力。研究院(籌)將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不斷探索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促進區域科技成果高水平創造和高效率轉化,推動研究院(籌)高質量和規範化發展,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撑。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體系實際需要,積極開展技術轉移政策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工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專業化、高層次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的“試驗田”,幷通過面向新技術、新服務、新平臺,建立跨學科、跨專業、跨平臺的課程教學和實習實訓體系,創建與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聯合培養模式,强化技術轉移研究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學習,批量培養高水平技術經理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活動現場舉行了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與廣州市科技局簽約儀式。雙方將圍繞科技戰略、政策制定、研發機構、科技人才建設、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技術諮詢服務等相關內容,共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籌)建設,推動廣州市科技創新和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此次合作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入融合,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化水平和專業服務的質量,全面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主任、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聶飈,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廣州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勝華,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的見證下,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進行戰略合作簽約。共同建設粵港澳技術轉移研究院(籌),作爲建設完善大灣區技術轉移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撑。
雙方將積極利用各自的優勢,共享合作資源,籌建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在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利用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及數字化手段,結合研究會積累的科技成果評估實例,共同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成果常態化歸集、展示、評價、孵化機制。
研究院(籌)依托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大灣區技術經紀人之家”全國協作網絡,爲參加職業能力培訓的技術經理人提供成果轉化實踐和工作機會,爲其參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和職稱評審積累工作業績和實踐經驗,真正實現技術轉移轉化人才的培養、評價、實踐和職業發展全閉環。共同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技術經理(經紀)人才培養與能力評價體系,聯合組織技術經理(經紀)人職業能力和技術轉移人才培訓。
下一步,評估中心和研究會將以此次簽約爲契機,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在科技評估、成果轉化等領域的優勢,聚焦技術經理人職業通道暢通和業務能力的提升,在技術轉移培訓、職業能力評價、職業能力標準制定、科技成果評價、政策宣貫、聯合發布區域成果轉化年度報告等方面,與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大灣區成果轉化的實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效能全面提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産力。
“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籌)的揭牌意義非常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具有長綫、非標、低頻、高難的特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需要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等衆多要素的加持。在科技部評估中心、廣州市科技局等單位的支持下,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研究院籌建,爲培養技術轉移人才、推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强大動能。”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說道。
“大咖”助力加快技術經理人才隊伍建設 鍛造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
技術經理人作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從事成果挖掘、培育、評價、推廣、交易,幷提供金融、法律、知識産權等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在技術到産業的“死亡之穀”之間搭起橋梁,作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發揮重要的作用。
2022年9月,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牽頭推動技術經理人作爲新的職業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標志著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步入職業化發展的軌道。隨後,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聯合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發布首個《技術經理人能力評價規範》團體標準,推動形成技術經理人能力建設、職業發展和等級評價一體化的規範體系。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表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在于以産業需求爲導向。從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的運營,到中國創新挑戰賽“揭榜挂帥”,再到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的建設……在國家、省、市、區科技主管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以實際行動和創新模式探索踐行“技術經理人”的職責,積累了大量産業端的技術需求。
“技術經理人需要懂科技、懂産業、懂金融,是跨界的人才。我們發起籌建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就是要推進技術轉移轉化專業人才培育和生態體系建立,通過組織技術經理人職業能力和技術轉移人才培訓、職業能力水平評價,把科技成果轉化的方法和標準輸出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够來做科技成果轉化,爲産業需求做撮合、對接、服務,技術經理人也在實戰中得到成長,促成良性循環。”秦海鷗說道。
爲了充分發揮技術經理人在技術轉移轉化工作中的紐帶作用,讓更多科技創新的“變量”轉變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量”,活動現場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籌)首批“特邀專家”聘任儀式。首批20位專家來自科研院所、投資機構、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科技企業等各領域,彙聚創新要素,助力研究院(籌)以産業需求爲導向,培養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轉移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的籌建,標志著廣州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向前更邁進了一步,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雙方的合作能够培養更多技術轉移領域的專家和從業人員,建立健全從科研成果的樣品、産品到商品的轉化過程體系,助力廣州經濟建設發展。”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建華表示,作爲研究院(籌)特聘專家,可以爲更多的技術轉移人才提供在技術端、産業端以及資金端等資源的指導和幫助,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是大家都在探索和摸索的問題。比如新技術對于舊技術的代替要嵌入到新的産業鏈中,大衆對新産品的信任和接受,需要政府推廣、企業努力、市場響應這三方面共同努力。籌建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和實操,我覺得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是很好的發展方向。能够把技術經理人、技術研發和産業應用等所有科技創新要素串聯起來,有利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朱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