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灣區工商大會數字經濟論壇探賦能科技變革產業發展+ 查看更多
澳商訊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在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人文灣區、建設交通網絡和重大合作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不僅為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各國工商界加強務實合作搭建了高效平台。”9月14日,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下稱“大會”)上說。
本次大會以“大灣區、大戰略、大交流、大發展”為主題,聚焦數字經濟、綠色金融、文旅會展、互聯互通等中外工商界關注的熱點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大會上,數字經濟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當天下午,“以數字經濟引領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平行專題研討論壇,進一步深入探討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變革與產業發展,並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為實現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三者之間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廣東省貿促會黨組書記、會長陳小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達的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率先發展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前提,同時,規模龐大的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又釋放出巨大潛力,為數字產業發展、數字技術進步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在製造業基礎雄厚的廣東省,數字經濟機遇非凡。而在這背後,數字經濟正同現代化服務業、國際貿易等多種業態深度融合。
在貿易領域,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位化領航區在建10個外貿數位化公共服務平台已建成,運行6個市場採購、貿易聯網、資訊平台、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20多個監管部門數據共用;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線上展會為企業提供雲參展、雲洽談、雲對接、雲簽約,跨境貿易服務效率不斷提升;全球優品分撥中心數字服務貿易平台(DSTP)通過數位化聚合貨源安排、管道對接、通關物流、跨境結算等一站式資源……數位化推動大灣區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
商湯科技香港諮詢總監馮愈也分享了類似的案例。在廣州一家企業,每年30%—40%人員流失率使公司後台服務板塊長期面臨困擾。而在商湯科技輔助下,企業將相關數據放入大模型,用以培訓員工和服務客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多元豐富的業態還將加速擁抱數位化,推動世界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誕生。對此,陳小鋒建議,打造世界級“數字灣區”,全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我們要加速推進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提升工業互聯網平台能級,深化數實融合,以數位化賦能大灣區的科技變革與產業發展,破除數據自由流動的障礙,實現數據要素充分參與市場配置”。
數字經濟是全球保持經濟活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關鍵經濟形態,而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先區域,背後離不開“軟硬協同”的發展密碼。
從硬件來看,截至目前,廣東省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28萬座,用戶數超7500萬戶,光端口及用戶規模全國第一;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點對點”跨境光纖網絡專線,為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200餘個港澳及海外科研用戶團隊提供超過2億核時的超算服務。
當前,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台啟動等創新舉措層出不窮,我國數字經濟領域企業迎來出海等諸多機遇。但不可忽視的是,數字經濟也面臨著政策環境、規則對接等風險和挑戰。
而對於軟件方面,魏東表示,目前一系列關於數據要素流通的政策和規則已經出台,其中包括“數據二十條”,正不斷推動數據要素在各個領域高效流通。現在的數據產品在流通之前需要做合規和登記,即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
“未來,粵港澳三地政府如何解決法律不同的問題,比如互聯網適用的法律、伺服器放在哪里、誰可以拿到這些資料、金融網絡如何設立和監管,這些都是大灣區的挑戰。”在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行政總裁、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理事兼工商事務部副部長林家偉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通過制度創新形成示範,助力國家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