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动态 行业观察

中國央行8月統計數據釋三大信號

发布日期:2023-09-18 11:20

9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發佈中國8月份經濟運行走勢統計數據。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人民幣貸款增加1.36萬億元。8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32.28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分析認為,貸款增速總體平穩、邊際回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正持續發力,釋放出三大信號。

 

信號一:信貸持續增長

隨著近期政策密集出台,在7月單月金融數據偏弱後,業內普遍認為8月或迎來回暖。最新數據符合這一判斷。據央行披露,8月份人民幣貸款新增1.36萬億元,同比多增868億元。儘管增幅並不大,但這是在去年已經達到歷史同期峰值的基礎上實現,殊為不易。同時,8月貸款增量比7月大幅增加超過1萬億元,明顯強於季節規律。政策效應顯現同時,亦折射市場預期和情緒改善。

 

總體而言,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10.6%,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今年前8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7.44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信貸供給仍較為充分,一定程度上撫平了此前市場對7月單月信貸數據波動的擔憂。事實上,一味追求單月信貸同比多增也並不切實際。有業內專家用“爬坡”來解釋貸款增長,即“前面跑得過快,就需要一定喘息時間以恢復體力繼續向上爬”,信貸增長亦如是。一方面,要留足時間消化前期增量;另一方面,越往上必然“坡陡步艱”,需要“蹄疾步穩”,維持有序節奏才能持續“勇攀高峰”。

 

回看上半年,M2同比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5.8個百分點,8月末同比增長10.6%的貨幣供給並不算慢,信貸持續增長或導致債務持續積累,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也易為金融風險埋下隱患。還需注意,與財政支出不同,貨幣投放後並不會消失,而是會形成存量積累繼續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

 

當前存量貨幣信貸池子已然不小,在增量平穩的情況下,更應關注龐大的存量貸款如何發揮作用。從這一角度切入,今年來亮點不少。例如,存量貸款利率方面,今年以來LPR持續下行,不僅新發放貸款能夠享受政策紅利,存量貸款和續放貸款資金成本也會得到降低。

 

信號二:發力實體領域

信貸總量增長平穩,具體流向成為另一大看點。從信貸結構分析,資源正流向那些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實體領域。其一,為民營小微企業“療傷”。不少民營小微企業成功穿越疫情“生死線”後元氣仍然不足,需要“輸血”扶持。剛剛過去的8月,央行專門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工作推進會,重視程度凸顯。一段時間以來,從大力推動小微企業首貸戶以及無還本續貸、隨借隨還業務,到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支農支小再貸款等陸續落地生效,央行多項部署均有助於為民營小微企業減輕負擔、紓困解難。其二,為經濟恢復增“內力”。

 

外部環境依舊複雜嚴峻,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製造業等重點領域迸發的內生動能,已成為經濟恢復關鍵力量。適應這些發展需要,央行推出創新創業金融債、科創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支持科技企業和製造業龍頭企業,明確科技創新再貸款存量資金可展期發揮作用;碳減排支持工具擴圍至部分外資銀行、地方法人銀行。這些措施均指向支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數字亦清晰折射出上述趨勢。1至7月,民企貸款新增5.9萬億元,同比多增1.8萬億元。

 

 

普惠小微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速分別連續4年高於20%、連續3年高於25%。綠色貸款中投向具有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佔三分之二。時間已進入9月,三季度經濟大考臨近“交卷”。業內預計,下一步貨幣政策結構支持料更聚焦重點,講究“出手準”。有監管人士表示,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總量是夠的,未來結構性工具運用既要考慮經濟運行中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又要權衡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金融服務的意願和能力,解決好“不敢貸不願貸不能貸”問題。

 

信號三:政策效果顯現

眼下經濟恢復仍在“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不僅貨幣政策,各方急切盼望政策提供有力度支持。印花稅、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先後出台,政策利率繼續下行,房地產政策適時調整優化等。回應上述呼籲和期待,8月以來,國家各部門協同發力,明顯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給出符合市場預期的宏觀政策“組合拳”。這套“組合拳”不僅重在“發力”“使勁”,更講究出招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詳細拆解一系列措施不難看出,其著眼於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注重固本培元,涉及財稅、房地產、貨幣政策等諸多領域,受惠面廣、可持續性強、能直接見效、市場認可度高的特點突出,能夠有效直達實體,幫助企業居民減輕負擔、增加收入。以央行為例,呵護經濟的大招陸續有來。

 

今年以來一次降準、兩次降息、三招房地產金融政策(降低首付比、二套房利率、存量房貸利率),政策出台走在市場曲線前面,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金融數據明顯領先經濟數據。有分析指,眼下貸款走勢較好與經濟基本面向好,政策及時有力形成相互呼應。隨著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領域持續發力,未來積極效果還會進一步體現。

 

浏览次数:1928
文章来源:
作者:方寶鈴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