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携手構建産業鏈爲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查看更多

“中國和東盟是具有20多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産業基礎、資源禀賦高度互補,雙方的深度融合發展將爲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撑。”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叢亮近日在2023年中國—東盟産能與投資合作論壇上表示。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持續受到衝擊。正在此間舉行的第20届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上,中國與東盟如何實現更緊密的産業合作、提升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合作水平成爲各方熱議的話題。
優勢與需求的“雙向奔赴”
“作爲全球最大的建築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國中鐵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全産業鏈優勢,依托豐富的管理經驗、專業的技術水平和深厚的人才儲備,高質量參與建設了雅萬高鐵、中老鐵路、新加坡地鐵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工程。”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雲在前述論壇上說。
世界500强企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東盟市場,目前業務領域涉及港口航道、道路橋梁、機場、鐵路、裝備重工、城市綜合體開發等。“下一步,我們將共推與東盟産業鏈深入對接,探索國際産能合作示範區建設。”該集團副總經理陳重表示。
中國中鐵、中國交建是中國企業與東盟開展國際産能合作的一個縮影。通過優勢互補、資源互配,大批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跨出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東盟國家的諸多産業也在合作進程中實現“量”和“質”的提升。
叢亮表示,中國與東盟在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能源資源、農産品等領域形成了優勢互補、融通發展的區域跨境産業鏈體系,産業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截至今年7月,中國同東盟國家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3800億美元,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6500家。
深化産業鏈供應鏈合作
近2000家企業參展,比上届增長18.2%;簽訂投資合作項目470個,總投資額4873億元人民幣,項目數量、投資總額和製造業投資占比均創歷届新高……本届東博會突出精准實效,打造産業合作新平臺。東盟各國也積極綫下舉辦國家推介會和專業推介會,爲深化多雙邊合作搭建平臺、拓寬渠道。
今年是東博會創辦20周年。歷經“黃金十年”“鑽石十年”,東博會成爲中國—東盟互利發展的助推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務實平臺,帶動中(中國)馬(馬來西亞)“兩國雙園”等一批大項目落地,推動中國與東盟互爲第一大貿易夥伴、互爲重要的投資合作夥伴,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從1.0版向2.0版升級幷邁向3.0版。
“當前,中國—東盟正在把推進産業合作作爲區域産業鏈合作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快傳統産業升級和新興産業布局,激發更多創新活力,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打造新的生産力和發展優勢。”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産業合作委員會主席許寧寧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和東盟分別爲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經濟體。多國人士表示,中國和東盟雙方互爲發展機遇,合作潜力巨大,應携手打造經濟增長中心,推進新興産業合作,維護地區和平安寧,爲全球和地區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越南總理范明政表示,目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東盟和中國的合作需求不斷擴大,雙方應將合作領域擴大到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循環經濟、新興材料、共享經濟等新興産業,以此營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當前,世界貿易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等不斷抬頭。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認爲,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和東盟應全面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加大雙向開放的力度和領域,緊扣新科技浪潮和“工業4.0”,聚焦新經濟業態,深化新能源合作等。
“中國和東盟的雙向經濟合作及對區域一體化的推動,既是全球經濟和多邊自由、開放貿易和投資的希望,也將有助于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穩定發展。”葛紅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