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共商藍色經濟發展 “藍碳”交易助力“零碳辦會”+ 查看更多

9月18日,第一届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在廣西北海舉辦,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海洋領域的嘉賓代表共聚一堂,共商中國與東盟國家藍色經濟發展大計。其間,主辦方現場獲贈140噸來自廣西欽州市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新增紅樹林碳匯,用于抵消論壇期間有關活動産生的碳排放量,這是廣西首次通過“藍碳”交易實現“零碳辦會”。
作爲第20届中國—東盟博覽會框架下系列重要高層論壇之一,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國自然資源部共同主辦。論壇以“携手發展藍色經濟,共創向海繁榮之路”爲主題,旨在更好地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健康、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傳播海洋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爲中國和東盟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
據瞭解,“零碳辦會”是指以舉辦的會議爲對象,按照碳减排措施的實施、碳排放預算、碳排放干預、碳排放量核算與評估、碳中和評價、碳中和標的物的交易與抵消,確保會議“碳中和”。此次廣西首次利用海洋碳匯實現論壇“碳中和”,是深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海洋十年”倡議的創新探索。
廣西擁有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特別是紅樹林資源豐富,分布面積約0.94萬公頃,發展海洋碳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現實基礎。
此次論壇期間,與會人士圍繞“可持續藍色經濟:中國的機遇”“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經濟評價”“海上風電發展現狀與華能實踐”“推動構建藍色夥伴關係,共促海洋可持續發展”等主題進行探討交流。
中國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與柬埔寨王國環境部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簽訂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合作協議,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簽訂海洋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中國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盟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共同發布中國—東盟海域水色水溫遙感一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