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合作提“智”升級+ 查看更多

中國研發的首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創造AUV潛深世界紀錄的無人無纜水下機器人“悟空號”、一飛Ⅲ型無人機……在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上,一批“硬核”展品十分“吸睛”。而在東博會的東盟國家展館,咖啡、大米、榴蓮等東盟特色農産品展位依舊人氣爆棚。東博會16日至19日在南寧舉行。
從以農業、貨物、服務爲代表的傳統經濟領域拓展到數字、綠色新興經濟領域,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版邁向3.0版,中國與東盟的多領域合作正進一步深化升級。
農産品開啓雙邊合作大門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啓動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建設,此後雙邊陸續簽署貨物、服務、投資等協議,作爲自貿區“早期收穫”計劃的500種農業産品在2004年率先實現零關稅。
從2004年首屆東博會成功舉辦以來,包括水果、稻米、咖啡在內的東盟特産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豐富了中國民衆的餐桌。
中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逾9700億美元。中國連續14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3年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農産品的消費升級,推動了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中老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開通。“這表明雙方從最基礎、最原生態的農業合作,逐漸向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發展,正邁向全方位經濟整合。”廣西民族大學八桂學者、中國東南亞學會會長莊國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數字智造”激活合作新動能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爲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注入新動能。作爲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標志性工程之一,中國—東盟信息港在各方推動下建設成效顯著。
據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東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圍繞基礎設施、經貿服務、技術合作、信息共享和人文交流五大平臺,中國東信已建成服務于中國與東盟跨境合作的多個平臺,在東盟區域落地近20個數字經濟合作項目,涉及數字政府、數字企業、數字産業、新型通信等領域。
本屆東博會,中國東信展示了其與老撾合作夥伴爲老撾政府打造的公務員協同辦公平臺(Gchat),以及跨境貿易綜合服務平臺“中國—東盟商貿通”、中國—東盟跨境征信服務平臺等數字化産品。
“東盟國家越來越重視新業態的推動。”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認爲,中國和東盟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雙方的合作必然要瞄準對産業具有驅動力的科技領域。
自貿區3.0版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和東盟當前正積極推進自貿區3.0版談判,謀求深化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供應鏈互聯互通等領域合作,全面提升中國—東盟經貿制度型開放水平。
事實上,中國和東盟正以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中國製造”已經開通運行或加緊建設,北鬥衛星正賦能東盟國家的千行百業。“基于互利共贏的思維,中國幷不吝嗇將高科技技術輸出到東南亞。”葛紅亮說。
“中國與東盟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不僅體現出雙方的善意與互信,也有助于雙方民心相通。”莊國土認爲,提升産業與技術層面的合作水平,是中國和東盟合作得以持久的基本保障,高科技的分享則是保障和增強雙方合作的基礎,將爲雙方開闢更高層次和更廣闊的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