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訊

携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出臺

发布日期:2023-09-21 22:31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原則同意《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批復中明確《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要求廣東要做好規劃實施,爲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成功實踐經驗。


9月21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本場發布會是“高質量發展看廣東”系列主題發布會第五場,由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鄧鴻主持。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東


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建斌介紹,《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是我省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踐成果。《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提出以“世界窗口、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爲發展願景,著力把廣東建設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美麗中國建設的典範區、開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園”,幷立足資源環境禀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三區三綫”爲基礎,優化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網絡對流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在農業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鞏固“四區一帶”農業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都市農業區、粵東精細農業區、粵西高效農業區、粵北生態特色農業區四大農業功能片區和南部藍色農業帶建設,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保障供給能力。


在生態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築牢“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態空間格局,推進南嶺生態屏障、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藍色海洋生態屏障保護修復,強化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骨幹水系保護,構築以重要水系、森林帶和海岸帶爲主的生態廊道,強化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在城鎮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完善“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打造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促進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區一體化和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培育更多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


在海洋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化“六灣區一半島五島群”海洋空間格局,推動大汕頭、大紅海、環大亞灣、環珠江口、大廣海、大海陵六大灣區和雷州半島的海洋資源整合,優化珠江口、大亞灣、川山群島、粵東、粵西五大島群功能布局,促進陸海協同發展。


《規劃》對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百千萬工程”“製造業當家”“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工作部署都給予了響應。《規劃》通過優化城鎮體系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支撐“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産業發展空間爲導向,支撐“製造業當家”和築牢實體經濟根基;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爲引領,統籌推進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

 


劃定落實“三區三綫”


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朱江表示,廣東是全國“三區三綫”劃定的試點省份,全省共劃定了耕地保有量2755.3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2524.15萬畝;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綫面積5.08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綫面積3.42萬平方千米,海洋生態保護紅綫面積1.66萬平方千米;幷將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


全省96.74%的現狀穩定耕地納入耕地保有量,夯實了全省糧食安全根基。全省的自然保護地、主要江河水系和山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典型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都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綫範圍,保持全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全省的重大發展平臺、産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均已納入城鎮開發邊界內,在保障發展空間的同時,防止城鎮無序擴張。劃定“三區三綫”,對于加快形成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會長馬向明表示,《規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重大戰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大灣區建設以及打造“黃金內灣”的指示部署,大力推進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建設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的跨境合作平臺,支持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重點建設跨界一體的都市生活圈,強化連通港澳的軌道交通連接,以城市中心區和樞紐門戶地區爲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及區域影響力的活力節點,加強與港澳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標準對接。建設“北屏南灣、藍心碧廊”的生態安全體系,加強與港澳在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自然災害監測預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合作。

 

《規劃》提出統籌推進環珠江口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跨海通道布局建設,做好環珠江口地區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的空間管控和整治修復,將“黃金內灣”打造爲國際一流的灣區門戶。

 


構建“四位一體”的魅力嶺南體系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長方煜表示,《規劃》提出構建由自然、流域、人文、城鄉“四位一體”的魅力嶺南空間體系,充分展現廣東山海相連的地域景觀、碧道成網的流域風光、開放包容的人文特質、風格各異的城鄉特色,營造全域美麗國土空間。在沿海經濟帶地區,建設“南海鑲邊、嶺南絲路”的廣東濱海旅游公路。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強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各類景觀和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展現山林野趣、隽秀瑰麗的南嶺山水勝境。

 

全省有河流水系2.4萬條,總長超10萬公里。統籌流域沿綫各類文化資源與遺存的保護利用,著力打造珠江文化帶和建設韓江、鑒江歷史文化長廊,以大江大河和骨幹水道爲基礎,以萬里碧道和綠廊、綠帶建設引領流域景觀塑造,串聯碧道、古驛道、綠道形成自然文化遺産游徑網絡。加對僑界名人故居祖屋、僑特色歷史建築等僑鄉文化遺産的保護,在汕頭、潮州、江門、梅州等地建設僑鄉文化重點展示區域。

 

浏览次数:4347
文章来源:
作者:Thea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