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自造潛艇下水被“吹上天”+ 查看更多
台當局耗時7年、花費500億元新台幣打造的自造潛艇“海鯤號”,今(28)日在台船高雄廠區舉行命名暨下水儀式。台造潛艇項目小組召集人黃曙光25日表示,根據規劃,“海鯤號”下水後,10月1日就會展開泊港測試(HAT)、預計明年4月1日前完成,之後便開始出海測試(SAT)。
他會親自帶隊隨艦出海,預定年底前完成出海海測,期待明年底前能將首艘台造潛艦交付海軍,希望2025年能完成3艘,2027年達到4艘,未來的部署重點在阻止大陸包圍台灣,“簡單說,就是要把中共限制在第一島鏈,不要讓其出太平洋”,但島內外普遍表示質疑。
台媒稱為“政治下水”
黃曙光的論調被質疑“異想天開”。據台灣《中國時報》此前報道,一名非常熟悉潛艇的退役將領稱,潛艇原型艦9月的預定進度是“封殼”,不是“下水”,因為典禮是在水泥地的廠房內舉行,而不是可以放水的船塢,“全世界潛艇部隊都沒有把封殼當下水,如果我們仍稱下水,會鬧國際大笑話”。
他表示,潛艇裝備資料庫很重要,如此才能達到穩度、電力、空調、磁性、噪音、爆震操作模式、安全防護等要求,而負責施工的台船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台軍前海軍艦長呂禮詩稱,台軍研發“自造潛艇”動作太慢,且研發出來還是跟現役“海龍”“海虎”差不多,進展不大。前海軍上校王志鵬也點出台軍缺乏3項紅區(即島內無研製能力),包括反制裝備、AIP空氣推進系統及隱身技術。
他說,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曾稱聲呐系統具有敏感性、無法對外公開展示,“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各式聲呐裝備尚未完成,無法安裝外殼護套,因此也無法碰水,只能象徵性觸水”。不少台灣媒體更是直接把當日的下水稱為“政治下水”,目的是趕在明年蔡英文卸任前交潛艇,同時也給明年1月的選舉拉票。
台軍事學者揭仲撰文稱,民進黨高層似乎有意將出海測試開始時間提前到明年2月,測試完成交艦時間則提前到後年上半年,使泊港測試時間從9個月減至6個月,出海測試時間從18個月減少為15甚至12個月。然而,“自造潛艇”項目對台灣來講幾乎是全新的,整個測試過程寧可拉長,也不能壓縮,以徹底找出任何潛在的風險。
台潛艇存在五大風險
台軍“自造潛艇”計劃最早始於李登輝時期,當時曾成立項目辦公室,試圖籌獲8艘潛艇。陳水扁時期,美國雖同意售台8艘,但已不生產傳統動力潛艇,且美國海軍也有意見。直到馬英九任期屆滿前,完成潛艇設計預算建案;蔡英文當選後,要求“自造潛艇”。雖然號稱“自造”,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拼裝貨”。
路透社3月披露稱,根據英國政府出口許可資料,去年前9個月,核發給企業向台灣出口潛艇相關零元件和技術的許可證,總值達1.67億英鎊,創下紀錄,比先前6年總和還多。台“中央社”稱,英方雖未公佈出口內容細節,但應是潛艇的紅區裝備,包括聲呐、電動主機、電子潛望鏡、魚雷發射管等。路透社還稱,美、英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廠商及專業人士暗中幫助台灣打造潛艇。“全世界最貴的雜牌拼裝潛艇”“各國都想撈一筆罷了”被島民一片嘲諷和質疑。“自造潛艇”也接連爆出弊案。
今年4月有台媒披露稱,潛艇因靜音要求,真空馬桶需特殊定做,每個價值8萬元新台幣。但負責制作的M廠商竟報價8萬美元。“天價馬桶”的笑話只是冰山一角。據軍方內部透露,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任內完全不看,也不簽“自造潛艇”的公文,除因與黃曙光關係鬧僵之外,軍火商郭璽參與其間也是原因之一。文章說,李喜明是潛艇部隊出身,他都不願為原型艦籌建過程背書,自有弦外之音。
台灣《聯合報》刊登的一篇言論稱,由於缺乏經驗,台軍首艘“自造潛艇”必然面對諸多問題,目前的“政治下水”等爭議,僅為冰山一角。文章認為,該項目存在五大風險,包括成本風險、時程風險、技術風險、系統整合風險及政治風險。“這些風險如不能誠實面對,謹慎處理,恐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因為真正的考驗還沒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