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珠海“藍色經濟”密碼 格力集團加速佈局現代海洋產業全鏈條+ 查看更多
【轉自南方+】1.8萬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這是廣東海洋經濟最新的成績單。
作為沿海經濟強省,在這片值得深耕的“藍色經濟帶”,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向海圖強,成為廣東各地市的共同選擇。這其中,珠三角海域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珠海,被寄予厚望。
過去40餘年,這座年輕的海濱城市,秉承著相容並包的開放基因,以獨特方式奏響了向“海”而興的時代強音。如今,通過全力構建高質量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珠海正聚力推動海洋經濟繼續向縱深“駛”去。其目標很明確:力爭到2027年,現代海洋產業規模達450億元。
藍色的廣闊畫布已經展開。如何更高質量發展海洋、利用海洋?如何發揮政企合力,探索更具珠海特色的向海圖強新路徑?作為珠海市的龍頭國企,格力集團依託多年來深耕東澳島建設開發的豐富經驗,近年來快速推進海洋牧場綜合體開發、海島旅遊開發、海工裝備製造、海上風電等現代海洋經濟產業全鏈條佈局,服務珠海在著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征程上“乘風破浪”。
科技創新助“藍色糧倉”崛起
珠海市桂山鎮蜘洲島漁業養殖基地內,上浮至收魚狀態的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台“澎湖號”旁,聞訊而來的收魚船早早停靠在側,等待將一箱箱鮮活蹦跳的石斑魚裝進船艙這是我國首個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台。從“澎湖號”甲板上向下看,腳下是兩個共計1.5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區,最大可養殖普通魚類約300噸。

“澎湖號”將半潛式波浪能發電技術與深遠海養殖、海上旅遊相結合,成功研發出集波浪能發電、養殖、旅遊、通訊為一體的半潛式海上漁業綜合平台技術——半潛式波浪能技術。據悉,半潛式波浪能技術有著良好的抗風浪能力和經濟性,在深遠海養殖、自給綠色能源、養殖智能化、海上休閒旅遊等方面優勢明顯,目前,中國科學研究院廣州能源所已將該項技術專利獨家授權至格力集團旗下的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格盛科技)。
今年1月,格力集團牽頭攜手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技術團隊以及九洲控股、珠海農控、格力地產、萬山現代漁業,共同組建海工裝備產業平台公司——格盛科技,致力於打造華南地區最具實力的海工型養殖裝備設計、建造、布放和運維總承包商。依託半潛式波浪能技術,格盛科技自成立以來迅速開闢市場佈局,目前已成功獲取海南、浙江、廣東等地的深遠海養殖網箱及養殖漁旅平台訂單7台(套),合同金額近2億元。
據參與“澎湖號”設計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博士、格盛科技總經理王振鵬介紹,“澎湖號”不僅配備了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質監測和活魚傳輸等現代化漁業生產設備,還搭載了波浪能和太陽能發電設備及儲能裝置,能源完全自給自足。
當前,廣東正加快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珠海更是將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作為實現縣域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一環。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裝備是基礎支撐。”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陳華譜說。“唯有先進裝備才能助力海洋牧場增產提效”已成為業界共識。
據悉,“澎湖號”自2019年在萬山海域投放以來,先後開展了金鯧魚、金虎斑、珍珠斑、龍躉等多種魚的養殖,並且經歷多次夏季風暴及一次14級颱風正面襲擊,充分證明了該技術應用於深遠海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如今,這項來自珠海的科技創新成果還有望在全國推廣,助力開發更廣闊的“藍色糧倉”。“除廣東外,‘澎湖號’的技術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目前還正積極與廣西、山東、海南等地洽談合作。”王振鵬說。
做足“百島之市”旅遊大文章
坐擁146個島嶼的珠海,一直有“百島之市”的美譽。能否做好海島休閒旅遊這篇文章,考驗著珠海的產業規劃水平,也決定著珠海海洋經濟產業的特色競爭力。
6月中旬,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播出。跟隨著餘華、蘇童、阿來等大咖的腳步,寶藏級海島——珠海東澳島,走紅全國,成為暑期海島旅遊的熱門目的地。
作為珠海第一個進行整島旅遊開發的海島,東澳島的蝶變,可以說是為珠海海島旅遊開發打了一個好的範本。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明清時期,坐擁15公里的黃金海岸線的東澳島,就是萬山群島中最繁華的海島。後因戰亂頻頻,人口內遷,東澳島逐漸凋敝。
為讓這片世外桃源重煥光彩,2009年,珠海拉開了東澳島開發建設的序幕,並由龍頭國企格力集團擔當開發主力軍。依託東澳島鑽石沙灘、竹灣聽濤、石奇水美等自然特點和海島鮮有的歷史人文底蘊,格力集團推出東澳島微笑海岸項目及系列規劃,致力打造珠海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海島旅遊的新標杆。
隨著格力東澳大酒店啟用、島上蜜月公園落成、濱海棧道修建、客貨運碼頭改造升級、海上日出觀光專線和“珠海九洲機場-東澳島”直升機航線開通……10餘年間,東澳島實現了旅遊設施、產品、服務的全方位提檔升級,獲評國家級4A旅遊景區。今年,更榮獲自然資源部公佈的第一屆“和美海島”稱號。

如今,由格力集團打造的萬豪和阿麗拉兩座高端酒店,也已進入精裝修施工階段的收尾工作,有望在明年盛裝呈現在公眾眼前。其中,備受矚目的全市首個高端奢華懸崖酒店——阿麗拉·東澳島酒店在去年榮膺亞太地區乃至國際最具影響力和美譽度的設計大獎——第十四屆IAI全球設計獎金獎,讓人對東澳島更增添了一份嚮往。
東澳島開發的成功經驗也證明了:珠海海島旅遊大有可為。
“海島旅遊是珠海最大的特色所在,也是潛力所在。”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來,珠海有優越的自然稟賦,應著力提升海洋文化旅遊產品差異化供給,強化從產品、業態、組織、機構到市場的全方位、多層次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區域特色文化與海島旅遊的互補與增值,進一步推動海島旅遊集群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
而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還將在接下來,以粵港澳世界級旅遊休閒灣區建設為契機,立足萬山海島現有旅遊資源,面向大灣區引流聚流,豐富海島文體娛樂消費旅遊場景,打造海島旅遊標杆品牌。
按照規劃,珠海將堅持“因島制宜、一島一品、全域旅遊”發展理念,著力做好海島整體開發策劃,打造紅色研學、海上運動、浪漫婚慶、親子度假、海島文創“五大旅遊品牌”。爭取到2027年,萬山海島旅遊年接待遊客達到2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30億元,人均旅遊消費實現倍增。
如何走出一條更具珠海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之路,成為政企兩界共同思索的議題。一個值得肯定的趨勢是:今年以來,珠海探索的腳步明顯加快。
近日,位於萬山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內的九洲浮島海上旅遊項目取得用海批復,標誌著珠海首個海上綜合旅遊項目安了“家”。
概念圖顯示,九洲浮島海上旅遊項目四面環水,通過交通艇連接海島和大陸碼頭,是集生態養殖、休閒漁趣、海上樂園、海底公園等於一體的玩魚、賞魚、樂漁為主的海洋沉浸式旅遊項目。
漁旅結合——這是珠海提升海洋牧場建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深遠海綠色養殖、海洋旅遊,全面提升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新探索。
這一項目正是由格盛科技為其提供主平台設計、生產、安裝等一體化EPC總承包服務。“格盛科技將依託其掌握的獨家授權核心技術,助力其打造大灣區‘海洋牧場+漁業+文旅’的海上文旅休閒名片。”王振鵬介紹。
首個海上綜合旅遊項目之外,一座“海上城市”也將在珠海海域“浮出水面”。

據悉,聚焦深遠海漁旅融合,格力集團計劃投資2億元打造集漁業風光觀賞、休閒垂釣、耕海牧漁生活體驗、漁業科普教育、親水娛樂服務於一體的東澳島現代海洋牧場示範園項目。
該項目計劃建設海工型漁旅單體平台“海之艙”1個(95米×36米×28米),採用半潛式主體結構,預計養殖水體4萬立方米,配置海上客房25間,遊客同時最大接待量150人。
“此外,珠海也要不斷加強陸海聯動,把海洋經濟產業鏈延伸到陸地。例如根據自身產業稟賦,發展與之相關的海洋藥品、海洋裝備、新材料等產業。”林江建議,珠海也要進一步加強與其它地市聯動,借助深圳、廣州等地的資金、科技力量,共同開展科研攻關,打造海洋經濟開發新高地。
唱好“海洋牧場”建設重頭戲
2022年珠海市海洋經濟總量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3.6%,海洋生產總值957.3億元。而按照《珠海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要達到153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左右。
當全面經略海洋的號角吹響時,珠海國企紛紛發揮打頭陣、挑大樑、做表率的主力軍作用,謀劃佈局海洋產業新賽道,為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作出更大貢獻。
其中,尤以格力集團佈局最廣、產業鏈最全。在珠海舉行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後,格力集團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加快打造以海工裝備和深遠海養殖為核心的“3+N”產業平台,積極探索現代海洋牧場項目對珠海漁業市場的帶動作用及可持續發展方向。
“海上明珠”東澳島附近,一座海上城市——東澳島現代海洋牧場示範園項目正在規劃中。
該項目建設後通過同步開展大規模海洋漁業養殖、海上休閒旅遊,促進珠海傳統漁業優化升級,加快海島旅遊產業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高質量推動珠海建設大型綜合性海洋牧場。
天藍海清的桂山島旁,一塊養殖集群——桂山現代漁業產業園即將成型。該園將採用與“澎湖號”不同技術類型的海上養殖平台,打造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形成海島與海上平台聯動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目前該園的首艘輕型半潛桁架式養殖平台“格盛1號”已完成詳細設計方案,待用海批復後即可建造。

更廣闊的海域上,一片自發電的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洋牧場”也在謀劃中。在國資委的組織下,格盛科技積極多家風電企業開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展開專題研究和項目合作,目前已與國家能源集團、廣東粵電、三一重能分別達成合作意向,後續將攜手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