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如對話”向世界呈現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視角+ 查看更多
澳商訊 10月28日,2023十如對話在位於桂林的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落下帷幕。面對全球範圍的不確定性,如何才能真正推進和落實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本屆對話以“亞洲視角下的可持續增長前景”為主題,來自不同領域的24位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及從業者,共同探討了公益事業和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企業協作、社會和經濟發展、未來工作以及時尚界的環境可持續性等議題,向世界呈現了源自亞洲的聲音和看法。

從2014年起,“十如對話”緣起溢達集團,聚焦可持續發展議題,已在桂林持續舉辦了十年,共221位講者,48場討論與對話,涉及科技創新、供應鏈和工業4.0、負責任的消費、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醫療衛生、面向未來的工作等12大領域,為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和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的交流平台。
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表示,早在2012年策劃啟動建設十如的時候,就聚焦於提升公平就業、負責任可持續生產和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國在三年後也推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三項和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謀而合,分別是目標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目標13-氣候行動。事實上,經過十年努力,在十如,我們在踐行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當前,公益事業在促進社會創新和維護可持續增長方面的作用備受重視。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分享了賽馬會自成立開始,慈善事業的不斷發展變遷,從公益捐贈,到出資建設診所、修建公共泳池、助力高等教育乃至公共藝術和文化,展示了公益事業如何利用其變革力量來推動社會積極轉變及增強韌性。他也提出了重新思考未來的三大重點領域——實現脫碳、廢棄物管理及生物多樣性。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生態研究中心教授與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呂植則認為,目前大家對於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已經相當高了,但對於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關注還不夠,期待未來能引起官方和企業更多的關注。

對於具前瞻性的企業領袖和管理層而言,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企業戰略和日常運營中的必要性日益凸顯。Indorama Ventures PCL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oke Lohia、表示:“新的時代,需要以想像力重構既能確保性能,同時又環境友好的高價值產品。以PET瓶為例,重量從過去的30克變成今天的15克,就已經減少了很多碳足跡。我們必須要確保未來有1/3的原材料是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這也是我們的目標”。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兼主席呂元祥則以環保建築設計為例,強調了將可持續發展問題納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在關於可持續時尚的討論中,Maharani Chimnabai Stree Udyogalaya 副總裁、Maharaja Fateh Singh博物館受託人Radhikaraje Gaekwad分享了自己複刻印度傳統工藝,讓採用天然染料和本地原料的、碳足跡幾乎為零的紗麗更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傳統重煥新生的故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分享了他們在提高產品耐用性和環保性方面所作的努力。他表示,服裝的生產和銷售方式也應緊隨時代變遷,針對消費者新的生活方式、針對疫情之後的新關切,以技術進行變革和反思。

為了更好地傾聽年輕一代對我們這個時代關鍵問題的看法和觀點,香港拔萃女小學校長明皓與新生代的代表進行了對話,為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新思考。
在對話結束前,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運營、資訊與技術學講座教授李效良,以十如研究院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宣佈“十如研究院”正式成立。十如研究院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致力於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管理的前沿教育和創新研究。該研究院提供多樣化的項目和課程、活動和資源,幫助志同道合的個人和組織拓展知識、提升技能及增加實踐,以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