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訊 非常好玩

紀錄片《中國》巡演走進澳科大 助力青年學生鑄就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3-11-04 12:52

      澳商訊 “非常震撼,完全顛覆了我對紀錄片的印象!通過畫面將散落的關於神話的想像串聯,讓歷史變得詳細生動起來。”近日,在紀錄片《中國》第三季高校巡迴交流會上,青年學生發出由衷的感歎。

      紀錄片《中國》第三季以禮制的孕育和發展為主線,追溯上古三代,從神話傳說到考古史料,從滿天星鬥的史前社會到夏商周廣域王朝,探尋中華文明的源流。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與美術學課程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光輝在交流中表示,“紀錄片《中國》走進澳門科技大學,給學生們帶來了非常好的榜樣,讓大家深受啟發。”此次高校巡迴交流會首站選擇澳門科技大學,更是讓青年學子觸摸文化血脈,鑄就文化自信。
      一位來自人文藝術學院電影管理專業的學生,對紀錄片《中國》第三季的選題和敘事方式非常感興趣。總撰稿人周艷在回答學生提問時提及了主創團隊的創作理念,“紀錄片《中國》第三季非常具有挑戰性,我們再次改變了前兩季以人物為核心敘述的方式,借助解說、繪畫、動畫樸素地想把知識和資訊傳遞給觀眾,這是我們整體敘述方式基本的出發點,也是為呈現這段歷史想努力做到的影像工作者的使命。”
      “《中國》絲絲入扣、句句出彩的解說詞太吸引我了!”學生在觀影感慨的同時,也想瞭解紀錄片文本如何平衡文言文的信達雅和現白話文通俗易懂的關係。周艷細心地為學生答疑解惑,“紀錄片解說詞的文本系統包含資訊、敘事、抒情、表達四個元素,我們的工作需要處理這四個元素的平衡。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如何使用和平衡取決於觀眾願不願意聽,聽懂了沒有,能不能聽下去,創作者要判斷哪種表達更能讓觀眾所接受。”
      相較於傳統中國畫,影片在畫面呈現上更加艷麗也融入了現代元素,現場也有學生對於《中國》第三季整體的影像風格產生強烈的好奇。繪畫導演莫裏加則表示,“《中國》第三季的視覺呈現形式不是傳統的中國畫,而是用中國畫的技法、材料、核心審美思維去創作新的藝術形態、提供新的視覺體驗。這部片子不僅是在影像作品上的革新,對於中國畫也是一次推進。”
      縱觀紀錄片《中國》三季,節目始終通過極富美學感召力的畫面、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沉浸在對中華歷史的導覽中。尤其第三季開創了“繪畫+CG”的全新藝術表達形式,以繪畫作為影像主體,來承載人們對於上古神話和遠古文明的豐富想像,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和鮮豔明麗的影像畫面,給在場的眾多青年學子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乘虎重點圍繞著這一創新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中國》第三季以當代視角觸碰遠古文明,傳達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質樸理念,將人的“知情意”的思考感受投射於神,用影像來表達眾多抽象概念並與觀眾產生共鳴,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和挑戰。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影視傳媒系主任陳剛指出,《中國》第三季顛覆了我們對於紀錄片的觀看方式,它也讓觀眾與影像之間產生一種間離感,而這種間離感讓我們更深層次去思考中華文明的起源。
      黃光輝則在教育教學上有了新的啟迪,“紀錄片《中國》第三季充分展現了在學科交叉的環境下,歷史、美術、傳播、數字媒體等多專業人員為呈現佳作的通力協作以及對細節的精益求精。黃光輝以此為例,鼓勵學生們實現跨專業的組織與合作,在不斷的溝通和細節推敲中,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助理教授黃鶯表示,“《中國》第三季創作的顆粒度非常細化,每一幀畫面配上解說都足形成一個NFT形式的即時性內容,產生獨立的商業文化和社會價值,這對未來文化傳播形式的豐富有著重要意義。“

浏览次数:3730
文章来源:
作者:吴尔珊
分享到: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沒有評論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