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領袖匯聚香江尋商機+ 查看更多
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6日起一連三日在港舉行,吸引全球300位金融領袖參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峰會致辭時表示,香港已處於世界舞台的中心,為世界在商業、金融和投資方面創造機會。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前景光明。
日本最大金融機構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今年再度參與峰會,強調看好香港與內地金融發展機遇。該行亞太區行政總裁大澤正和表示,香港有強大的金融和商業基礎,而且愈來愈多內地及港企在亞太區及東盟發展,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推動區域發展。
國際金融領袖看好香港
今年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出席的行政總裁和主席級人數有超過90位,比去年多一倍,包括滙控、中國銀行,渣打、美銀、花旗等跨國銀行,亦有來自投行、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銀、黑石、紅杉資本、高瓴等。
主辦機構金管局表示,去年11月首次舉辦峰會正值香港逐步走出疫情之時,但仍吸引全球200位金融機構負責人出席,而今屆人數大幅增至300位。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解釋,市場對首屆峰會的評價正面,其效應至今仍在。因應參與機構及人士增加,今屆峰會亦有所改動,首日討論環節由4個增至7個。
對於香港市場前景,大澤正和表示對內地與香港,以至整個亞太區均感到樂觀,增長潛力巨大,機遇亦多。香港擁有強大的金融和商業基礎,自然吸引眾多跨國企業進駐。作為日本最大金融機構三菱日聯,由東京三菱銀行、三菱信託銀行、日本信託銀行及日聯控股合併而成。
早於1953年在港開展業務,其後於1980年在內地設立辦公室,至今已擴至18個,專注負責內地業務發展。三菱日聯見證內地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大澤正和表示,愈來愈多內地及港企到亞太區及東盟發展,帶來了新的商機和投資機會,令亞洲成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尤其是再生能源、物流、金融服務、醫療保健等貸款需求強勁。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增速約4%至5%,相比其他國家更強勁。內地及香港經濟復甦,將為貸款業務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
該行未來3年將專注發展亞太區業務發展,重點推進大型企業銀行業務,包括日本企業和非日本全球企業,以及亞洲消費金融業務。
此外,該行亦對發展亞太區數字生態系統感興趣。
內企到港上市源源不絕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出席投資峰會時表示,自今年3月境外上市新規落地後,截至10月共有51家公司備案,其中34家到香港上市,形容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源源不絕”。
此外,在產品及資金方面的合作順暢,國家支持香港推出與A股相關股指期貨,亦支持內地機構利用香港“走出去”。這些都有助增強香港的市場活力和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將加強與香港證監會合作,打擊市場違法違規,維護兩地市場公平,保護好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另外,中國證監會也正研究人民幣櫃檯股票,成熟後會直接推動。王建軍表示,只要有利香港資本市場發展、有助鞏固與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國家都會全力以赴”。王建軍續稱,中國證監會將會落實好新的境內企業境外上市新規,令內地企業更便捷、高效來港上市,也會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
他說雙方已就大宗交易納入互聯互通達成共識,現正對技術、規則、監管作出安排,協調完成後會儘快推出。
外資籲管理好金融風險
地緣政治緊張、高通脹及高息環境等夾擊,全球經濟呈現放緩跡象,市場關注下一個金融危機何時再來,以及金融業界該如何應對。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及對沖基金橋水等高層出席“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討論時,均認為金融界除了要做好資本及流動性等準備外,監管當局亦要不時檢視監管框架,為突如其來的金融衝擊做好準備。
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澤溫(ChristianSewing)表示,下一個危機的觸發點實在難以估計,但是資本市場的情況也著實讓人感到擔心。在地緣政治緊張和高通脹環境下,過去12個月利率急升,只是市場表現仍相對平靜。
他提醒,只要再發生一個地緣政治事件,將會打破現時相對的平靜市場,甚至觸發市場危機,故金融機構要做好準備。他直言,金融機構要做好準備,不外乎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強監管資本情況;二是有足夠的資金流動性;三是要有穩定及廣泛的存款;四是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對於下一個金融危機觸發的原因,摩根士丹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聞(JamesGorman)坦言,雖難以估計,但是很大機會與地緣政治有關。目前所執行的政策是限制大型銀行,支持小型銀行,希望小型銀行在科技及監管等有能力應付競爭。然而,一旦出現如今年3月時由硅谷銀行(SVB)掀起的美國銀行業危機,競爭力較差的銀行出現問題,可能要由大型銀行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