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首提建設“金融強國”+ 查看更多
近日,中國金融領域最高規格重要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從1997年至2017年,中國先後召開5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在關鍵時期發揮引領作用。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兩字之差,體現的是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會議首次提出建設“金融強國”,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出八個堅持
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八個堅持”。即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需要注意的是,當前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為此,會議強調,金融系統要“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是金融之本。
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為重點。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加快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堅持人民至上,既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也堅決不能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要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提高服務品質
提供高質量服務,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三個著力”,明確了發展路徑。一是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二是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三是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具體來看,要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此外,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同時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李斌提出,要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佈局,構建由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風險投資等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持續改善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三農”等金融服務;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市場監管一部主任張望軍表示,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規律性的認識,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更好地服務金融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大局。
全面加強監管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於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把握好權和責、快和穩的關係,要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從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到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從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到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這次會議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會議將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作為重點,提出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釋放了強監管、嚴監管的信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風險處置工作負責人何國鋒表示,金融監管部門將認真落實會議提出的“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要求,著力提升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堅決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牢牢守住風險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