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香港桂冠論壇兩百科學家參會+ 查看更多
首屆香港桂冠論壇於13至18日舉行,今屆主題為“匯聚頂尖思維啟發科學成就”。12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2023年“邵逸夫獎””頒獎禮,涉及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領域的科學家獲獎者,參加首屆香港桂冠論壇,與香港和來自世界各地約200位青年科學家進行互動交流。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香港正不遺餘力地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這將徹底改變香港的產業結構,並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香港特別重視創科產業發展
李家超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既有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持,又與全球互聯互通,這是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持下,香港決心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他提到,其最近發佈的《施政報告》宣佈了一系列正對創科行業的新措施,包括推進新型工業化和人工智能發展,以及促進跨境數據流動和政府服務數字化,特區政府還將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同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李家超續稱,為保持在創科領域的競爭優勢,特區政府致力於培養、吸引和留下人才,並且在吸引頂尖企業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過去一年中,特區政府已成功促成30家重點企業在香港擴張或成立新公司,這些企業均來自生命科學、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先進製造和新能源等戰略性行業,總投資額近40億美元。
一段時間以來,香港越來越重視創科產業發展,並為此在全球範圍內“搶企業”與“搶人才”。去年底,特區政府發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香港創科發展的四大方向,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
七科學家獲今年“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於2002年創立,由“邵逸夫獎”基金會管理及執行,從2004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在香港桂冠論壇開幕前一日,2023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華人數學家丘成桐等7名科學家獲獎。香港桂冠論壇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唐偉章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香港桂冠論壇最初計劃於2021年11月舉辦,後因為疫情影響兩次推遲至今。
“我們的目標是在香港營造一種氛圍,讓年輕人對科學產生更多興趣或將此作為未來的職業追求。同時,論壇也希望聚集更多科學家、更多人才。”唐偉章認為,香港對全球科學家具備吸引力,這源於香港一直以來的國際化優勢和科研實力。香港雖然很小,但有5所世界級的大學,這座城市因此可以脫穎而出。今屆頒獎典禮是時隔3年後首次在線下舉行,2020至2022年獲獎的21名科學家亦逐一上台領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100萬美元獎金。馬修·貝爾斯、鄧肯·洛里默、莫拉·麥克勞克林獲2023年度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則頒給派翠克·克拉瑪及伊娃·諾加利斯,丘成桐與弗拉基米爾·德林費爾德獲數學科學獎。李家超在典禮致辭,對“邵逸夫獎”走過20個年頭表示祝賀,並指將繼續激勵並提拔新一代科學家及創新人才,為人類謀福祉。
李家超表示,“邵逸夫獎”被認為是東方的諾貝爾獎,香港很榮幸能成為這一享有盛譽的國際獎項所在地。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決心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致力打造一個利於研發、科技突破,及創新成果可持續商業化的創科生態系統。“邵逸夫獎”基金會主席陳偉文致辭時重申“邵逸夫獎”的使命,旨在表彰跨越地理界線的科研成就,並冀獎項能為創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