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澳“研學之旅”啟航 推進“旅遊+”發展+ 查看更多
暑期來臨,青年學生外遊需求旺盛,在各地政策的有力引導下,湧現出了多種多樣的研學遊產品,開展研學旅行業務的市場主體也在逐年激增。本澳於去年年中曾在“澳人食住遊”項目中首次推出“學生研學篇”,意在將旅遊玩樂轉化為具內涵、深探索、增認知、兼趣味的一項課餘活動。隨著今年疫後放寬通關措施,內地廣闊的研學市場加大了本地旅遊、教育業界及家長學生的關注,澳門別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亦吸引了海內外學生的興趣。如何打造優質有效的研學產品,促使學生們真正能在旅行中投入學習、參與體驗、收獲成果,是政府和業界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
文/澳商記者吳爾珊

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與澳門旅遊商會合辦,並聯動澳門旅遊業界、文化局、體育局、澳門高等院校及澳門科學館,於近日共同推出2023年“教育之城·研學之旅”計劃,在暑假期間共推出近7,000個名額的研學項目,供各地青年學生來澳參與。
促互動交流瞭解歷史文化
澳門是一座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擁有中西合璧、和諧共融文化遺產脈絡的城市,這是推動“教育之城·研學之旅”計劃的優勢所在,可以開展如科普研學體驗活動、短期培訓課程及專業資格認證考試、青年學生交流活動,以及愛國文旅教育等專題路線的研學遊項目。
澳門科學館上月底接待了由澳門城市大學組織的,來自江蘇省48位高校學生的研學團,行程包括參觀特備展覽及長期展廳、在“玩轉天文館”瞭解館內高新設備等。沉浸式互動體驗加深了研學團對澳門科學館在科普教育及科學傳播方面的工作的認識。這也是2023年“教育之城·研學之旅”計劃啟動後,首個到訪澳門科學館的內地研學團。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亦於日前組織該校學生來澳,從建築、藝術、人文歷史等方面認識澳門,研究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品味澳門文化獨特魅力,並與本澳高等院校展開學術交流,瞭解國際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廣科院學生此行,旨在促進粵澳高校間互學、互鑒、互通,助推兩地開展跨文化交流活動。
本月3日至5日,為提升青年學生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興趣,2023樂高教育FLL科創活動和國際賽事中國區公開賽(洲際賽事)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舉行,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超過2,000名4至16歲學生組成的450支精英隊伍參加,加上隨行人員共有約5,000人訪澳。這些青年學生在澳期間,到訪了澳門多處教育及文旅地點參觀學習,深入感受澳門多元文化魅力,亦對澳門經濟效益起到了帶動作用。
除了接待內地來澳研學團,澳門旅遊、教育業界也積極組織本澳學生走進內地。珠澳兩地四部門在7月份共同舉辦了“2023年千名學子珠澳研學行”,行程包括參觀珠海太空中心、湯臣倍健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展覽,增進了澳門青少年對珠海航天科技、營養科學及生產製造發展的認識。粵港澳三地亦於近期聯合舉辦了“2023年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包括參訪各地歷史文化景點、博物館,進行文化藝術體驗等,瞭解不同城市特色和內涵,助力澳門學生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積極打造研學旅行目的地
“研學熱”持續升溫,當局亦有意將澳門打造成令人期待的研學旅行目的地。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提供數據顯示,去年推出的“澳人食住遊—學生研學篇”,共有63所學校超過4萬人次參與,其中小學生佔55.6%,中學生佔44.4%,出發團數為1,315個。行程包括參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澳門歷史城區以及生態景點等,以寓教於遊形式,讓參團學生深入瞭解中華文化、普及科學知識和感受自然生態。
教育基金則在“學校發展資助計劃”中,設有“參訪或學習交流”資助主題,當中包括教學人員學習及弘揚中國歷史文化、“感受山與城”歷史文化學習、姐妹學校交流等資助項目,以資助本地學制的不牟利私立學校組織教育交流、學習體驗、專題研習等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此前舉辦的“澳門研學旅行發展論壇”中,教青局副局長丁少雄表示,局方正在協調及推動本澳大中小學積極助力研學遊發展,希望透過運用該局轄下青少年教育及活動場所,開展更多適合青少年的教育活動,讓越來越多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從中收獲更豐富的知識和體驗。
為探討澳門發展研學旅行市場的可行性,旅遊局於2022年委託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開展“關於澳門發展研學旅行市場的諮詢”研究,分析和發掘澳門研學旅遊資源優勢,並提出澳門發展研學旅行市場的工作重點。未來,旅遊局將透過跨部門協作,共同開展和推進相關工作,並持續鼓勵業界開發研學旅行相關產品。
需“研學”與“遊”並重
推動“研學遊”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保障“研學”與“遊”並重,這是打造優質研學遊產品、推進“旅遊+”高質量建設的關鍵。
“研學活動不是單純的旅行和遊覽,重要的是本身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因此必須兼顧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在旅行中應明確教學目的、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和安排系列行程。”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何潤生強調。
何潤生稱,學生研學遊的開展需要制定整體規劃,包括路線設計,對象、性質、教育主題的把握,以及訂立教育成效反饋與評估機制、不同年級的階段目標、後續教育安排等,讓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能夠有機結合。亦建議政府,支援學校加強研學師資培養,為負責安排和統籌相關活動的教師提供培訓,令他們對研學遊有更深刻、透徹的理解,以更好地促進校內外教育內容銜接,確保研學遊的教育定位、品質和學習成效。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顏奕恆則提出,研學遊主題應充分利用與融合各地歷史文化特質,如粵澳碼頭文化聯繫緊密,亦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脈絡的交匯點,因此可以開發認識古今海上貿易發展的“海上遊”研學產品。他又指出,當局可考慮“邊實踐、邊研究”的形式持續出台更多措施,研究打造別具本澳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加快研學產品及服務標準的建立,以及擴展“學生研學篇”受眾,面向內地、香港、台灣,甚至是外國的中小學生。
“隨著澳門與內地、海外通關措施復常,旅遊局將積極透過‘旅遊激勵計劃’,吸引更多境外學生旅遊活動在澳舉辦,並協助申請團體在澳安排住宿、會議場地、餐飲、娛樂、零售等相關項目,擴大‘旅遊+’產業聯動效應,既能讓學生群體深入瞭解澳門歷史文化,也可為本地社區帶來新客源,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表示。